臺灣雜詠 其六
生年十五鬢鬖鬖,
招得兒夫意所甘。
豈但俗情偏愛女,
草中都不長宜男。
生年十五鬢鬖鬖,
招得兒夫意所甘。
豈但俗情偏愛女,
草中都不長宜男。
女子長到十五歲,鬢發濃密,招到了如意的夫婿,心里十分滿意。不只是世俗之情偏愛女孩,就連草里都不長宜男草。
鬖鬖(sān sān):頭發濃密的樣子。
宜男:即萱草,古代認為孕婦佩戴它能生男孩。
此詩應是作者在臺灣時所作,當時臺灣當地可能存在重女輕男的習俗,作者通過詩歌記錄下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臺灣當地重女輕男的風俗。其特點是語言質樸,生動展現民俗。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臺灣地區當時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文學資料。
瞿曇共命偏調達,
盛憲長年送孔融。
為遣汾陽營李白,
徒教夢得誚桃紅。
山頭鷹眼留匡術,
郿塢人膏染蔡邕。
宰噽病原依伍員,
文淵傲不怨梁松。
俎膾飛沉竹肉喧,
侍郎十日敞清尊。
東南不可無斯樂,
濡筆親題第四園。
臨深投綸竿,
直鉤本非釣。
欲釣圣賢心,
默坐得其要。
烹茶方法教兒僮,
蟹眼潛聽火候工。
汲取竹林僧舍水,
雨芽來自大王峰。
五更急雨逐風顛,
弭棹湞江滯去鞭。
野徑濕云沈岸草,
荒汀宿火漏魚船。
乍醒瘴海三年夢,
未了天南一日緣。
篷底不妨成獨臥,
起看雌霓貫城邊。
亭院無多地,清幽稱客居。
時艱思引疾,眼暗尚鈔書。
階溜浮花片,巢鳩喚雨余。
只如入叢蔚,風景儼吾廬。
上日之官去,東門祖帳開。青云明淑景,朱紱稱清才?;▉y雛鶯囀,江晴旅雁回。倘逢孫學諭,為報寄書來。
二月風濤壯,渡江愁遠人。舟航那可恃,童仆轉須親。日射黃牛渚,天低石馬津。向來臨眺地,及此故傷情。
千里王文學,南尋庾嶺歸。諸生供祖帳,吾道有光輝。野樹重重合,林花日日飛。茆堂漳水近,莫遣信音稀。
溪路出南港,野林依古原。偶行桑樹曲,頗似桃花源。茅屋居人遍,晴灘稚子喧。依依耦耕者,相對已忘言。
豐城龍化遠,湛湛墨池深。每愛葛希亮,親承鄧蔚林。紫云騰瀚海,香霧襲書林。膠法親前輩,清貞見爾心。
黃楊一尺許,千葉更千枝。秪益階庭玩,能忘云漢思。雨荒承碧蘚,風定注游絲。傷極偏多感,南歸得共移。
弱質不自植,扶疏故滿林。繁英春后盡,病葉雨中深。斬伐非吾意,匡持見夙心。山茶亦何事,晏歲足清陰。
豈謂無家別,三人各遠方。已嗟甘旨薄,翻作道涂長。瀲水風湍白,瑤岡霧樹蒼。書來定早晚,莫遣雁相將。
好在程溪上,月高愁掩扉。也應念行客,獨自對清輝。細草露初白,高河云正稀。庭前紫荊樹,歸夢故依依。
山骨累層階,破碎各盈尺。
界斷眾峰青,丹赭紛然積。
巍峨敞畫屏,俯瞰嘉陵白。
半崖簇樓觀,知是仙靈宅。
孤根戴短亭,杰閣逗危石。
窗欞粲可數,照眼亂金碧。
時有飛云來,亭亭如遠客。
美人愛淡妝,豈必棄芳澤。
何年李將軍,留此小斧劈。
掛角羚羊詡正宗,
每從澹墨想春容。
如皋馬上論詩日,
小簇山光幾得逢。
羊腸南下朔風天,
野戍朱旂思惘然。
水似羞夷忙赴海,
山誠歸漢內馳煙。
象奴貫耳吹蘆管,
虎旅橫戈臥稻阡。
間俗卻憐氛祲惡,
斷云推月照愁眠。
孤舟來絕島
萬里望長安
江北秋風起
淮南暑氣殘
天空丹葉下
日落白鷗寒
回首東溟外
凄清月一團
禾熟秋原靜,高蟬尚遠音。半荒愁雨菊,獨秀畏風林。老覺田原好,慵疏里巷尋。心知阿連勝,新向佛乘深。
懶曠期陶謝,呼兒讀晉書。葛巾傾泛瀲,蠟屐上嵚嶇。回向空門舊,揩磨意地初。未堪朝市隱,且欲去衡廬。
宦途自此心長別,
世事從今口不言。
豈止形骸同土木,
兼將壽夭任乾坤。
胸中壯氣猶須遣,
身外浮榮何足論。
還有一條遺恨事,
高家門館未酬恩。
圖中想像晉桃源,問著桃源不敢言。
只道亂來無境土,誰知靜里有乾坤。
年深莫辨煙霞跡,洞古猶粘苔蘚痕。
吟杖懶隨劉阮去,漫尋春色到柴門。
山鬼馮人技易窮,方知萬事屬天公。興亡滿眼歸遼鶴,得失無心老塞翁。牙軸尚存供炳燭,玉臺重整試飛蓬。書生枉下昭陵淚,塵土何曾浣太空。
地老天荒行路難,塵羈初解怯憑闌。故人嗚咽探詩卷,弱女嚶咿傍晬盤。姓氏與誰投白社,湖山從此著黃冠。蟲沙觸磕公休論,且為斯文勉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