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雜詠 其七
島嶼平鋪幾點沙,
人從鰲背立生涯。
煙波萬頃天連水,
得見青山才是家。
島嶼平鋪幾點沙,
人從鰲背立生涯。
煙波萬頃天連水,
得見青山才是家。
澎湖列島像平鋪著的幾點細沙,人們在形似鰲背的島嶼上生活。浩渺煙波連著天際與水面,能看到青山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
鰲背:傳說中鰲為海中巨龜,這里將島嶼比作鰲背。
生涯:指生活。
澎湖列島地處臺灣海峽,作者可能是在游覽或任職于澎湖時,面對當地獨特的海島風光,因遠離故鄉,觸發了思鄉之情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描繪澎湖景色為切入點,主旨是抒發思鄉之情。其特色在于以景襯情,用質樸語言表達深沉情感,在思鄉題材詩詞中有一定感染力。
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軀。
俊鷹摩霄,
豈重云能礙。
六馬奔騰,
豈朽索能系。
如其不然,
轉身吐氣。
久雨不晴,
云門道劄。
今朝七月十五,衲僧拄杖起舞。
頭頂西天,腳踏東土。
游歷百城,不移寸步。
阿呵呵,白云綻處青山露。
履踐平實道路,倚門傍戶。
敲磕崄峻門庭,接響承虛。
無師智,自然智。
推倒大梅峰,一舉九萬里。
保福緩緩向道,伏惟安置。
遍繞籬邊日漸斜
盡無雞犬有鳴鴉
風凋古木秋陰薄
煙瑣西山暝色賒
題柱未期歸蜀國
系船長得傍蘆花
云林好處欲留腳
要趁新詩挽物華
勞牽迫吏道,僒若洪縻拘。
九春回塵土,一跡園林無。
直此休沐暇,偕我良知娛。
殘梅謝眾卉,初柳荑僵株。
四運巧相斥,流目悲榮枯。
俯仰潺湲沫,惻耳彌驚吁。
故山渺何在,漱石良辰徂。
為邦歲已朞,宣城可歸與。
執柯勿睨視,州有達士模。
黃蘗山頭兀坐,開口咬著生鐵。
高安灘上飜身,也似掉棒打月。
從茲便解,赤手白拈,以楔出楔。
別別,無位真人干屎橛。
大機圓應,大智無方。右左逢原,七穿八穴。
萬疊云山一抹過,十八灘頭聲浩浩。
遇貴即貴,遇賤即賤。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
要津把斷,縱奪臨時。
風細細,日遲遲。四海浪平龍睡穩,九天云浄鶴高飛。
客里唯君數往還,
笑談終日盡君歡。
敢將古道為吾事,
已作歸心即自寬。
露草欲隨霜草盡,
泉聲長帶珮聲寒。
月生更愛欄干影,
未厭慇懃達曙看。
玉皇拔西珍,金節撫南服。雄棱折荒陬,祥飆扇寒谷。
長孺振河內,相如諭巴蜀。唯昔垂鴻名,于今躡遐躅。
墨夫跼一跡,赤子懸萬目。周原重華遣,漢庭愜剸屬。
棲粱飽群鴻,復陂歌兩鵠。欽哉使指將,俾爾民命續。
寧虛獨坐三,與布寬條六。豈伊于粵陋,獨占京東福。
盍朝翠云裘,重佩水蒼玉。危枰活枯棋,駭浪安巨舳。
儒登朝廷尊,賢聚功化速。匪惟密親愿,茲謂蒼生祝。
攀援駟馬車,惆悵驪駒曲。音塵慰寂蔑,炯介在明淑。
贈言希古人,陳義詭流俗。謹毋千倉求,惟先百姓足。
道學振考亭,文風傾岳麓。庶幾七閩人,勿替千禩肅。
一國之中,圣主最尊。
四民之中,君恩最重。
衲僧居四民之外,正當今日如何報恩。
萬年松頂拂云高。
妙喜黑竹篦,有背還有觸。
兒孫用得親,通身是眼目。
正令全提轉轆轆,花簇簇,錦簇簇。
直教佛祖亦頭低,宇宙空來更有誰。
五月出師時,老臣抱憂懼。
端?問詹尹,愿告吉兇故。
卦得明夷終,驚愕不敢露。
庸知三日后,日眚大可怖。
天象與人占,真如相對語。
師出無寸功,敗書常踵路。
世道復誰論,當局委而去。
更令水中榆,裊裊擎槃露。
秋風日以高,吾未得死所。
援筆識蓍辭,淚血滿襟素。
父兄吳下宅,師友苕溪磯。
亦欲從之游,喣濕相因依。
暌孤諒無樂,旅瑣良可唏。
古來遯世士,獨立取眾非。
咨予匪能然,翼短難高飛。
懷哉訂頑翁,示我真指歸。
未厭長為客,孤舟趁夜行。
不唯山水樂,頗覺夢魂清。
風緩帆舒卷,云行月送迎。
勞生誰獨免,空復嘆勞生。
丹成于太初之先,道濟乎后地之極。
負勛名閥閱之寄,忘生長富貴之習。
時行時止,無固無必。
操須彌之筆,亦難寫此珪璋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