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筒簟
血染斑斑成錦紋,
昔年遺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將身臥淚痕。
血染斑斑成錦紋,
昔年遺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將身臥淚痕。
竹席上斑斑血跡形成美麗花紋,當年的遺恨到如今還留存著。明明知道這是湘妃哭泣留下的痕跡,怎么忍心將自己的身體臥在這淚痕之上。
斑竹筒簟(diàn):用有斑紋的竹子做成的竹席。
錦紋:像錦繡一樣的花紋,這里指竹席上的斑紋。
湘妃泣:傳說舜帝南巡死于蒼梧,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聞訊后痛哭,淚水灑在竹子上,竹子便有了斑紋,后人稱這種竹子為湘妃竹。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此詩可能是詩人看到斑竹制成的竹席,聯想到湘妃的傳說,有感而發創作而成。當時或許詩人處于一個靜謐的環境,看到竹席上的斑紋,引發了對歷史故事和其中情感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借湘妃泣竹的典故抒發對歷史遺恨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巧用典故,以小見大,從一張竹席引發對歷史悲劇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傳說故事的獨特感悟和情感表達。
影之神,物之春。
鶯喉頰之滑滑,柳眉目之津津。
蜂股華須粉,蠟脾蜜釀醇。
等閑諦了游戲事,端的還如幻化人。
三年烏石僧房居,忍饑待次真臞儒。
有意載酒問奇字,無事閉門抄異書。
一行作吏去漳水,斂版趨廊參刺史。
胸中豪氣半銷磨,稍覺風波生眼底。
高郎高郎君莫嗔,舉世未有如君貧。
毀官不復謁時宰,老大甘為行路人。
君今業已臨民社,辦取催科時下下。
不然彭澤歸去來,簿領笞榜何為哉。
男兒策勛有時節,家世況自圖云臺。
廣堂清白照蒲團,相續真燈未許殘。
寂默無聲閑口醭,光明不掉寸心寒。
蓮開似對秋波淺,夢覺渾疑曉漏干。
十法界身流影事,自他交徹鏡中看。
天童之師,頂雪頷絲。
三篾住山計,孤藤橫膝時。
潭寒秋到早,空闊月行遲。
提起宗家無字印,門門何處不相宜。
默默有得,靈靈無依。
妙窮出沒,照徹離微。
萬像齊收一印,三昧遍在群機。
而今恁么相隨去,終日如愚不我違。
清浄本然,和合因緣。
涅不緇而磨不磷,仰彌高而鉆彌堅。
隨之無后,迎之無前,空空空處亡中邊。
而今信手拈來用,頭尾相應正復偏。
北堂之尊,命婦稱首。
逢是谷旦,酌以大斗。
公如老萊,衣袞裳繡。
式歌且舞,以介眉壽。
伐木清哦癖在腸,握筇蒼磴履重霜。
玲瓏墮壑乳泉響,蕭瑟到門松吹香。
高寒夜雨凍一色,虛浄曉云流五光。
社散荷枯有遺友,目青須發半滄浪。
容顏甚奇妙,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今復還親覲。
黃鶴樓前共語時,白蘋紅蓼對江湄。
衷腸已訴無人會,惟有清風明月知。
壯志深憂國,丹心篤愛君。
謗書興眾枉,諫疏在奇勛。
風咽梁谿水,山悲湛峴云。
空余雙舞鶴,鼓吹不堪聞。
枝藤結伴得游娛,懷習難寧尋舊居。
云水夢思孤榻穩,山林眼味四窗虛。
秋衣未絮怯繁雨,午飯無鹽甘軟蔬。
老境端來償底志,道同巢鳥與淵魚。
野云半肩,寒雪一顛。
海樹珊瑚月,巖松琥珀年。
眼合覓不見祖,心空初不留禪。
森羅萬像縱橫說,相與證明輸我然。
十年遷客北歸時,旁海相逢嘆渺彌。
枝上煙光忙蛺蝶,尊中風味奪酴醾。
老來詩思真枯井,別后心情似亂絲。
喜故將軍殊矍鑠,家山小筑未為遲。
空劫默游,靈然破幽。
潮揚光燄珊瑚月,海縮波瀾翡翠秋。
于世無求,隨緣自由。
百千三昧門門事,潦倒俱胝一指頭。
發雪衰白而春晝長,目光寒碧而秋波揚。
采華之滋而蜜蜂忙,齊物之夢而蝴蝶狂。
體空影響,機動陰陽。
玉燭靜調天事業,薰風披拂水文章。
諸塵三昧,分身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