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合會。舊時民間一種信用互助方式。由發起者糾集多人,約定按時每人每次出錢若干,輪流由一人總得。首次由發起者先得,以下依不同方式決定得錢次序。亦有地痞棍徒利用這一形式聚斂剝削的。
1.瀍水和邙山的并稱。東周以來的古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位于瀍水兩岸﹑邙山之南。山水間多古王侯陵墓,因以山水名指稱帝王陵墓。
1.地名。在安徽蕪湖西江中﹐高十丈﹐周九畝有奇。磯上舊有靈澤夫人(俗傳即三國時劉備妻﹑孫權妹)祠。
1.傳說中為害魚類的水中動物。
1.錯雜貌。
1.混雜。
1.近路,捷徑。
2.謂抄近路。
1.行為不檢點的婦人。
1.從旁插言。
2.謂插言附和。
1.亦作"訛變"。
2.訛誤變易。
1.訛誤差錯。
1.誤稱。
〈書〉(文字)錯誤;舛誤校訂粗疏,~甚多。
1.亦作"訛竄"。
2.訛誤雜廁。
1.亦作"訛錯"。
2.錯誤。
1.謂蠹蝕錯訛。
〈書〉訛脫。
1.見"訛奪"。
1.謂為妖術所惑。
1.不正的風習。
1.誤稱。
1.荒誕虛幻。
1.亦作"訛混"。
2.訛錯混亂。
1.亦作"訛火"。
2.怪火。
3.指磷火。
1.錯亂的簡策。
〈方〉訛詐。
1.誤謬失實。
1.錯誤和脫漏。
1.錯亂。
1.謂音譯的訛誤和省略。
2.錯誤和漏略。
1.亦作"訛落"。
2.猶訛脫。
錯誤;差錯。
1.耍賴哄鬧。
1.乖邪貌。
1.亦作"訛僻"。
2.訛誤。僻﹐誤。
1.訛賴欺騙。
1.敲詐﹑勒索他人錢財。
1.謂或動或臥。語出《詩.小雅.無羊》﹕"或寢或訛。"毛傳﹕"訛﹐動也。"
1.亦作"訛闕"。亦作"訛缺"。
2.錯誤﹑殘缺。
1.見"訛缺"。
1.謂假借某種理由勒索﹑詐取他人財物。
1.訛謬失誤。
1.錯誤的趨勢。
1.傳說中的獸名。以其能言﹐常欺人﹐故稱。
1.訛變衰敝。
1.亦作"訛俗"。
2.荒謬的習俗。
3.指文字的訛體與俗體。
1.敲詐勒索。
1.無稽之談。
1.變體。與正體相對。
1.猶差誤。
2.猶衰敝。
1.把柄﹔訛詐的由頭﹑借口。
2.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