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依禮法端正親屬之間的關系。
1.謂技藝純熟精妙。
1.指煮得爛熟的食物。
1.經過踩煉的細泥。
1.注目斜視。
1.豐年。
1.即衣魚。蛀蝕衣服書籍的一種小蟲。
1.書傳中的話。超有引經據典﹑咬文嚼字之義。
2.指書信中的話語。
1.舊時上等妓院名號之一。
古代教育機構。始于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后才用于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采用個別鉆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1.書院刻印的書。如宋代象山書院所刻袁燮《絜齋家塾書鈔》﹑清代南菁書院所刻《皇清經解續編》等。
1.古代觀察天象以占吉兇,并加以記錄。語本《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楊伯峻注"云物,古有兩義?!短接[》八引《左傳》舊注云'云,五云也;物,風﹑氣﹑日﹑月﹑星﹑辰也。'是分云﹑物為二。然《周禮.春官.保章氏》云'以五云之事辨吉兇﹑水旱降豐荒之祲象。'鄭眾﹑鄭玄皆謂云物即云色。五云之色者,青﹑白﹑赤﹑黑﹑黃五色也。杜注亦云'云物,氣色災變也。'其義亦同兩鄭,是以云物為一。蓋古禮,國君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臺以望天象(或日旁云氣之色),占其吉兇而書之。"
2.宋人詩文多以"書云"指冬至。
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1.詔書;草擬詔書。
1.壓書﹑紙的文具。
1.辭書中引自文獻的例證。
1.書中的要旨﹑旨趣。
1.亦作"書帙"。書卷的外套。
2.泛指書籍。
1.猶言讀書種子。世代相承的讀書人。
1.信札。
1.書信。
1.文字。
2.指書信等。
1.指書簡﹑奏章等。
1.指某種書體的創始者。亦指成就很高的書法家。
1.主辦文書的佐吏。
1.秦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泛指古文字。
1.秦書八體之一。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體上的文字。
1.古代宮廷中的一種儀仗。
1.猶揮毫,抒寫。
1.清掃廁所;洗滌溺器。
1.運用詞語,表達詞意。
1.發泄怨憤。
1.抒發胸臆。
1.猶抒廁。
1.淘井。
1.猶透氣。
1.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1.詩歌的一類。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因其內容的不同,分頌歌﹑哀歌﹑挽歌﹑情歌等。
1.猶運思。
1.抒發描寫。
1.猶抒懷。
表達思想、心意以辭抒意|但恐才薄難抒意。
1.抒發寬解。
1.寬緩;使寬緩。
1.解除禍患。
1.猶寬舒。
1.解除危難。
1.復姓。周有叔敖段。楚蔿艾獵字叔敖,后以字為姓。見《通志.氏族三》。
1.古代相傳高辛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參見"叔獻"。
1.兄弟中長幼的稱謂。
1.古代相傳高陽氏八個有才德的人之一。參見"仲容"。
2.復姓。周有叔達段。見《通志.氏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