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一揮,有發令調遣意。
2.形容舉事簡捷。
3.一面旌麾。舊時作為出為外任的代稱。
1.馬名。
1.榆樹葉。嫩葉可食,亦可入藥。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廣橢圓形或倒卵形,緣有重鋸齒,春天開花,淡紅色,核果球形,紅色。供觀賞。
1.榆花。
1.古時王后從王祭祀先公時所穿的服裝。因繡飾雉形,故稱。榆,通"鷂"。鷂雉,青質五彩的雉。翟,長尾雉。
1.指榆林塞。
1.即榆莢。
1.即廁牏。便器。宋蘇軾《追和戊寅歲上元》"石建方欣洗牏廁,姜龐不解嘆蟏蝛。"一說為貼身內衣。
1.比喻優點多而缺點少。瑜,玉的光采;瑕,玉的毛病。
1.優點和缺點。瑜,玉的光采;飇,絲上的結。
1.見"瑜不掩瑕"。
1.《孔子家語.問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禮記.聘禮》作"瑜不搑瑕"。鄭玄注"瑕,玉之病也。瑜,其中間美者。"原謂玉之性,美與惡不互相掩蓋,后多比喻優點不能掩蓋缺點。
1.美好的言辭。
1.比喻人姿質美好。
2.女子耳上的裝飾品。
1.梵語。相應之意。
1.玉的光采。比喻美德。
1.玉制禮器。比喻德才兼備的人材。
1.三國周瑜與諸葛亮的并稱。《三國演義》第五七回"﹝瑜﹞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后稱兩人才能相匹敵者為"瑜亮"。
1.瑜,美玉;珉,似玉之石。比喻真偽﹑優劣。
1.玉佩。亦借指戴玉佩的人。
1.謂玉的好壞。瑜,玉的光采;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2.比喻優劣好壞。
1.美玉。
1.吳王大艦名◇泛稱大船﹑大型戰艦。
1.指堯子丹朱。因虞以賓禮待之﹐故稱。丹朱不肖﹐國亡◇因以喻失位之君。
1.送葬歌曲。
1.古職官名。《周禮.地官》有山虞﹑澤虞。虞部蓋古虞人之遺職。三國魏尚書有虞曹郎中。晉因之。梁﹑陳﹑后魏﹑北齊并由祠部尚書領之。北周有虞部下大夫﹐隋有虞部侍郎﹐屬工部。唐宋因之﹐改為虞部郎中﹐掌山澤﹑苑囿﹑草木﹑薪炭﹑供頓等事。明初改為虞衡司﹐掌山澤﹑橋道﹑舟車﹑織造﹑券契﹑衡量等事。清末始廢。參見"虞衡"﹑"虞曹"。
1.古職官名。
短篇小說集。明代陸采編。八卷。收作品三十一篇。除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外,余皆唐人傳奇作品,包括《鶯鶯傳》、《李娃傳》、《柳毅傳》、《虬髯客傳》、《南柯太守傳》、《任氏傳》等名篇。
1.指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與褚遂良。
1.指《書.虞書》。
1.謀慮。
1.指虞祭與祔祭。虞為葬后之祭﹐祔為合于先祖廟之祭。
1.見"虞歌"。
1.亦作"虞哥"。
2.虞舜時代的歌曲。
3.即虞殯。
1.指虞舜。語出《書.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
1.古代掌山林川澤之官。
1.古官名。守望山澤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設虞候之官﹐職掌不盡相同。隋為東宮禁衛官﹐掌偵察﹑巡邏。唐代后期有都虞候﹐為軍中執法的長官﹐五代時都虞候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此外又有將虞候﹑院虞候等低級武職。
3.宋時官僚雇用的侍從。南宋時在臨安可向"行老"雇用。參閱宋吳自牧《夢粱錄.雇覓人力》。
1.娛歡。虞﹐通"娛"。
1.古祭名。既葬之后的祭祀。
1.即虞旗。
1.娛樂。虞﹐通"娛"。
1.狩獵之軍卒。
1.原指掌山澤之虞人所張設的網羅。泛指漁獵者設置的網羅。
①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五十六字或五十八字。上下闋均兩仄聲韻轉兩平聲韻。②曲牌名。南曲南呂宮、北曲正宮均有。南曲較為常見,字句格律與詞牌半闋相同,用作引子。
1.虞人在匯集所獲獵物時用的旗幟。
中國買辦資本家。浙江鎮海(今寧波)人。早年在外國銀行任買辦◇獨資創辦惠通銀號、三北輪船公司。1918年發起組織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曾任上海總商會會長。1927年從財政上支持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抗日戰爭期間,以救濟難民為由大發國難財◇病死于重慶。
1.見"虞淵"。
1.古掌山澤苑囿之官。
1.周初二國名。相傳兩國有人曾因爭地興訟﹐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斷。《詩.大典.綿》"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史記.周本紀》"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后因以"虞芮"指能謙讓息訟者。
1.謂虞舜時的《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