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虞人在匯集所獲獵物時用的旗幟。
1.舊稱皇帝身體。亦借指皇帝。
2.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eucharist。意為"感謝祭"。天主教﹑東正教圣事之一。傳說耶穌受難前夕與門徒聚餐時﹐曾以面餅和葡萄酒象征自己的身體和血分給門徒們領食。至今教徒們以在彌撒時領食面餅和葡萄酒為圣事之一。宗教改革運動后﹐新教各派改稱圣餐。
3.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host。意為"犧牲"。天主教稱彌撒時經神父祝圣后由教徒領食的面餅。
1.表示吉兆的卦。笤﹐一種卜具。
1.椰子或檳榔果實內的胚胎結石。傳說佩之刀兵不入﹐可用以護身。又稱辟珠。
2.指人腦骨。
1.圣明通達。
1.猶神童。
1.帝王的統緒。
2.圣人的遺業﹐如學說﹑制度等。
1.天子的宏圖。
1.見"圣人之徒"。
1.謂歷史上的圣賢豪杰都已化為陳跡。喻世事變化。
1.古指德才超群達于至境之帝王。
2.為對皇帝的諛稱。
1.指圣人的文章典籍。
2.謂天子的文德。
3.指周文王。
4.指漢文帝。
1.對帝王詢問的尊稱。
1.皇帝的恩澤。
1.圣明英武。舊時稱頌帝王之詞。
2.指圣明而有武功的君主。
1.即洗禮。基督教認為是耶穌認定的圣事之一﹐因稱。參見"洗禮"。
1.帝王的世脈。
1.猶先圣。一般指孔子。
1.圣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杰出者。
2.圣君和賢臣的合稱。
3.泛稱神﹑仙﹑佛﹑菩薩等。
4.清酒與濁酒的并稱。亦泛指酒。
1.圣人的故鄉。特指孔子誕生及居住之地。
1.謂德行才智卓越的輔佐大臣◇專指賢能的宰相。
1.特指孔子的畫像。
2.尊稱皇帝的像。
3.指各種宗教或民間所崇奉的畫像和偶像。
1.猶神童。
1.圣人的心懷。亦專用于孔子。
2.帝王的心意。
1.稱帝王的統緒。
1.指孔子之學。
1.帝王的功業。
1.圣人的教導。指儒家相傳的訓諭。
2.帝王的訓諭﹑詔令。
3.阿拉伯文的意譯﹐原意為傳聞﹑傳述◇專指對穆罕默德言行的傳述--"穆罕默德言行錄"。在中國﹐圣訓也稱"圣訓經"﹑"至圣寶訓"﹑"至圣寶諭"﹑"圣諭"等。
1.猶圣容。
1.帝王的威儀。亦用為天子的代稱。
1.謂說釋圣人經義者『王符《潛夫論.考績》"夫圣人為天口,賢人為圣譯。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賢者之所說,圣人之意也。"一說,譯,當作鐸。汪繼培箋"譯,疑當作'鐸'?!斗ㄑ裕畬W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鐸也。"
1.圣人及其經典的意旨。
2.帝王的旨意。
3.謂神靈的啟示。
1.圣人的后代。常專指孔子的子孫。
1.舊稱皇帝的后嗣。
1.太平天國稱自己的軍營。
1.皇帝的謀略。
1.中國沿海伊斯蘭教三大古寺之一。在福建泉州。據現存阿拉伯文石刻記載﹐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初年。該寺包括寺院﹑望月臺﹑祝圣亭﹑大門﹑奉天壇(禮拜堂)等石結構建筑和木塔。也稱清凈寺﹑麒麟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皇帝或圣人的言語。
1.猶言圣人的境界。
1.皇帝訓誡臣下的詔令或語言。
2.指教會根據教義所作的告誡性宣傳。
1.舊稱在位皇帝或本朝的運數。
1.帝王的文辭。
1.圣人所定的法則。
2.指各種宗教所訂的規則和戒律。
1.帝王的恩澤。
1.對皇帝或臨朝太后的詔書的尊稱。
1.亦作"圣哲"。
2.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這種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稱帝王。
1.猶圣軌。
1.謂儒學的真諦。
1.語本三國魏王肅《圣證論》﹐其書已佚。肅撰《圣證論》﹐并偽造《孔子家語》等書作為論據◇因以"圣證"謂取證于圣人之言。
2.指詩文傳神入勝之句。
1.見"圣智"。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違反的意見或話語﹐有諷刺意。
3.元代特指從蒙語譯為漢語﹐多用白話的皇帝訓敕。
4.圣人的意旨。有時專用于孔子。
5.佛教徒稱佛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