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興辦;創建。
又稱經濟時”或日光節約時”。法定時的一種。在夏季,由于晝長夜短,為充分利用日光,把時鐘適當撥快;到秋季,再撥回。1908年由英國人威利特提出。1916年后,德國、奧地利、荷蘭及丹麥等國相繼采用。中國也曾采用過。
1.夏季開設的供青少年或集體的成員短期休息﹑娛樂等的營地,多設在林中或海邊。
1.喻做事不合時宜。語本漢王充《論衡.逢遇》"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又稱落葉闊葉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下的植被類型。由夏季長葉、冬季落葉的喬木樹種組成。主要分布在西歐、中國東北和華北、日本北部、朝鮮、北美洲東部等地。
1.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車。
1.古代華夏諸侯國間的結盟。
2.泛指中國境內的結盟。
電影演員。原名楊fd67#江蘇蘇州人。女。1947年移居香港。1950年從影,任長城電影制片公司演員。1980年后籌組青鳥電影公司。主演影片有《娘惹》、《門》、《絕代佳人》、《新寡》等。
又稱夏蟄”。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主要表現為不活動、體溫下降和進入昏睡狀態。如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
1.謂夏季田獵。
2.夏季的禾苗。
革命烈士〓南衡陽人。五四運動時任湖南學生聯合會總干事。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協助毛澤東指導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領導平江農民起義◇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臨刑前寫下詩篇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日本小說家。自幼學習漢文。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曾留學英國。回國后在大學任教。1907年起任《朝日新聞》專業作家。作品有長篇小說《我是貓》,中篇小說《三四郎》、《后來的事》、《門》等。
1.春秋時陳大夫夏征舒的別名。
1.樹木夏天新生的枝條。
1.夏天的水濱。
1.指夏天在田地里勞動的人。
2.指卑躬屈膝,對人諂媚。
1.亦稱"夏后啟"。亦稱"夏后開"。
2.姒姓,禹之子.相傳禹命伯益繼位為王,禹死后,伯益推讓,退隱箕山,啟遂繼王位,在位九年。
3.后人神化夏啟為仙。
1.夏令的節氣,夏天的氣候。
1.官名。周以夏官掌管軍事,為六卿之一◇遂以夏卿為兵部尚書之別稱。
2.官名。南朝梁武帝時,以太府﹑少府﹑太仆三卿為夏卿。
1.竹席的別稱。南唐宗室宜春王李從謙仿《下邳侯革華傳》作《夏清侯傳》,以竹席擬人,因其能祛暑熱,故封為夏清侯。見宋陶谷《清異錄.陳設》。
1.謂侍奉父母,夏天使之涼爽。
1.夏天。
2.夏晝。
3.夏天的太陽。
4.比喻態度嚴厲。語本《左傳.文公七年》"趙盾,夏日之日也。"
1.《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晉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后常以比喻人的作風嚴厲,難以親近。
中國畫。清代龔賢作。紙本立軸。水墨。畫面為夏日山雨初霽,群巒如洗,濃翠欲滴的景色,用墨以層層積染為長,有潤澤淋漓之效。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樹木枝干留白少皴,亦具特色。
1.夏后氏的社宮。
1.古代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
1.夏代的歷法。
1.見"夏后氏"。
1.夏朝世室之省稱。夏稱宗廟為世室。
1.夏代祭祀時戴的一種帽子。
1.夏初。
1.指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尚書》中《禹貢》﹑《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舊亦稱《夏書》。近人多以《禹貢》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為偽《古文尚書》,《甘誓》可能本是《商書》的一部分。
1.繳納夏稅。
1.見"夏熟"。
1.亦作"夏孰"。
2.指植物的果實在夏季成熟。亦指夏季成熟的果實。
1.指夏歷。
1.夏季降霜。
1.田賦名稱。唐起,歷代田賦都分夏﹑秋兩季征收,稱為夏稅和秋稅。
2.建中元年行兩稅法后,規定"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宋代夏稅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納畢;秋稅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納畢。元代在江南仿唐代兩稅法征稅。明代規定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行"一條鞭法"后,夏稅﹑秋糧大都征銀。清代分上忙﹑下忙兩期征收。
1.夏代獄名。又名均臺。在今河南省禹縣南。
2.代指牢獄。
1.夏季。
1.夏天樹木茂盛的枝條。
1.夏之王庭。
2.引申指夏王朝。
《圣經》中的人物。詳亞當”(1115頁)。
南明抗清將領、詩人。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四歲即跟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夏允彝兵敗自殺后,又與陳子龍等聯合太湖義兵繼續抗清。受魯王封為中書舍人。被捕后不屈被殺,年僅十六歲。所作詩賦慷慨悲壯,有《南冠草》、《續幸存錄》。
1.謂夏桀所布的羅網。語本《呂氏春秋.異用》"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后以"夏網"比喻密布的法網。
太平洋中北部的島群,美國的一個州。是太平洋上的交通要沖。面積16705平方千米。由一百三十二個火山島和珊瑚島組成,僅十個大島有居民。首府火奴魯魯。多火山。氣候濕熱,遍布熱帶雨林。多種植園,盛產甘蔗、菠蘿等。終年蔥綠,海濱風光綺麗,為旅游勝地。
1.大俎,大的食器。《詩.秦風.權輿》"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毛傳"夏,大也。"鄭玄箋"屋,具也。"一說指大屋。參閱孔穎達疏。
2.大屋。
1."夏五"及"郭公"均為《春秋》經文脫漏之處。《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杜預注"不書月,闕文。"又《莊公二十四年》"郭公。"杜預注"無傳,蓋經闕誤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殘缺。
1.夏季降雪。
2.夏季未消的雪。
1.夏季汛期。
劇作家,散文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軒,浙江杭縣(今余杭)人。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后去日本留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左聯,并從事進步電影的開拓與領導工作。抗戰期間主辦《救亡日報》等。建國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文化局局長、中國影協主席、文化部副部長。著有報告文學《包身工》,電影劇本《狂流》、《春蠶》、《風云兒女》,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秋瑾傳》等。有《夏衍選集》。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