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田賦名稱。唐起,歷代田賦都分夏﹑秋兩季征收,稱為夏稅和秋稅。
2.建中元年行兩稅法后,規定"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宋代夏稅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納畢;秋稅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納畢。元代在江南仿唐代兩稅法征稅。明代規定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糧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行"一條鞭法"后,夏稅﹑秋糧大都征銀。清代分上忙﹑下忙兩期征收。
1.榷利。官府專賣以取利。
1920年2月由惲代英創辦于武昌。主要經銷革命書刊、報紙。同年秋,湖北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常在書社舉辦讀書報告會。1921年6月7日毀于戰火。
1.亦作"利綰名牽"。
2.謂為名利所誘惑羈絆。
①鋒利的刀刃。②指鋒利的刀、劍手持~。
1.桔梗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桔梗》。
1.經濟收益。
1.銳利。
2.尖細。
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例。公式為利潤率=剩余價值(m)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100%它表示資本的盈利程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常以企業利潤額與有關指標對比,如成本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銷售利潤率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效果。
1.利落。
2.猶瀟灑。
1.私利與情欲。
1.吉祥的佛寺。
1.謂本利到期不付,利息又轉為本金,再生利息。
2.今亦常作"利上滾利"。
1.謂能言善辯。
1.順利渡河。
2.稱舟楫為利涉。
1.佛教語。利益眾生。
1.急于求勝;好勝。
1.謂施展勢力。
2.謂布施財物。
1.吉時。
1.救世濟物。
1.鋒利的箭。
①〈書〉利潤~三倍。②〈方〉買賣順利的預兆發個~。③〈方〉吉利討個~。④〈方〉送給辦事人的賞錢。
1.《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后因以"利市三倍"指獲得厚利。
1.指有利可圖的事。
2.指軍事裝備。
1.利益與權勢。
1.鋒利而適用。
1.靈活敏捷;直捷爽快。
1.見"利颼"。
1.亦作"利嗖"。
2.輕快利落。
1.財利的聚集處。
1.即利錢。
1.猶利益。
利落手腳~ㄧ把屋子收拾~了。
1.謂受名利束縛。
1.佛教語。謂施益于他人。
一種道德原則和道德理論。歷史上有仁愛的利他主義和利己的利他主義兩種形式。前者主張把仁愛心作為道德的基礎和標準,要求人們無私地去利他人◇者認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為行為的出發點,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會作為行為的目標,但最終的結果則使個人利益得以實現。是利己主義的另一種表現。
1.顯達。
1.錐子的別名。
1.見"利途"。
1.亦作"利涂"。
2.取利之途徑。
1.見"利惹名牽"。
1.謂能言善辯。
英國第二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人口503萬(1983年)。輸出量居英國首位,主要有鋼鐵、化學制品、機器等。重要船舶修造中心。有英格蘭最大教堂。
1.即舞屣。頭小而尖的薄底鞋,綴珠,多有花紋。
1.銳利的兵器。
1.利欲之心。
2.和順之心。
1.經濟利益的來源。
1.指太陽。
1.猶養育。
2.指財利。
好處物質~ㄧ個人~服從集體~。
1.資本主義國家根據不平等條約侵略中國的手段之一。如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新恩施及各國,亦準英國一律均沾。"1844年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望廈條約》規定英美兩國有權享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所取得的一切特權,并且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沾,也寫作"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