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違法。
2.指相反的方法﹑途徑。
1.吞食;侵吞。
2.比喻消溶。
1.吞吃。不咀嚼而咽下。
2.比喻大量地吸收。
3.吞并。
4.比喻淹沒。
5.侵吞,非法占有。
吞食;大口吃饑來吞噬取腸飽。
1.指吞咽火炭毀嗓子。
2.謂報恩。用豫讓吞炭事。
1.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以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①吞進和吐出白云吞吐紅蓮閣。②大量進出吞吐量|吞吐貨物。③欲言又止,形容說話不干脆有話快說,別吞吐。
1.形容有話不直說或說話有顧慮,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
1.比喻志氣高。
2.比喻貪婪狠毒。
1.亦作"吞咽"。
2.咽下;不咀嚼而咽下。
3.隱忍而不吐露。
1.謂不敢聲張和申辯。
1.語本《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翻﹞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裴松之注引《虞翻別傳》"翻初立《易》注,奏上'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放發披戲布《易》六爻,撓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后因以"吞爻"為精于易學的典故。
1.《梁書.沈約傳》"始飡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絕谷養氣◇乃以"吞云吐霧"形容吸鴉片或吸煙,多寓譏諷。
1.猶貪贓。
1.漢蘇武于武帝天漢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斷飲食,武嚙雪,與氈毛并吞之◇徙北海,杖節牧羊十九年。及還,須發咀。事見《漢書.蘇武傳》◇以"吞氈"為堅貞不屈之典。
1.侵吞,侵占。
1.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1.春秋楚惠王(一說楚莊王)食寒葅,有蛭,恐司廚者獲罪,乃暗吞之。事見漢賈誼《新書.春秋》◇以頌王者寬仁待下。
語出《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能吞食小船的魚,指大魚網漏吞舟。
1.見"吞舟是漏"。
1.本謂大魚漏網,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1.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1.指秦國。秦滅合縱之六國,故稱。
1.同"涒灘"。
1.水曲折回旋貌。
1.歲陰申的別稱。古用以紀年。
1.同"涒灘"。
1.多言而無度。謂沒完沒了地抱怨。
1.遲重緩慢貌。
1.光暗弱貌。
1.光明。
1.明亮貌。
2.和暖貌。
1.見"屯堡"。
1.亦作"屯保"。
2.駐有軍隊的城堡。
1.駐防。
2.指屯軍的武備。
1.猶言艱難險阻。
1.艱難衰敗。
1.猶屯堡。壁,壁壘。
1.管理屯田的小吏。
1.災難,變故。
1.守衛的兵。
2.指屯田墾荒的軍隊。
3.駐扎軍隊。
1.《易》《屯》卦和《剝》卦的并稱。意謂困厄衰敗。
1.駐扎。多指戍守邊境重鎮。
2.指停泊。
1.指屯戍之處。
2.明代屯田部的簡稱。
1.屯田區的糧倉。
2.貯糧入倉。
1.秦漢時軍伍之長。
2.清代管理十屯戶的人員。
1.駐扎。
2.指駐扎之處。
1.困苦。
1.聚集。
1.清置屯田區官名。
1.見"屯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