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秦國。秦滅合縱之六國,故稱。
1.被阻塞的道路。
1.傳說中的古泉名。
1.堵塞隔斷。
1.柴草堆。堆積在一起的柴。
1.柴禾堆。
柴門,用樹枝編扎成的門,比喻貧寒人家日暮掩柴扉。
1.祭祀之一種。燔柴禱告。
1.柴車。泛指賤者所乘之車。
1.猶木棍。
1.柴堆。
1.用柴薪作的門。多借指清貧人家。
1.編木圍其四面,使不受破壞。
1.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
1.謂居親喪哀傷過甚,骨瘦如柴。
1.柴禾,柴草。
2.木柴燃燒產生的火。
1.柴火燒的飯。指普通人家的平常飯食。
1.指伙食費。
1.指體小肉瘦﹑腿部沒有茸毛的雞。
1.猶柴堆。
1.荊棘。
2.比喻心計。
3.猶柴瘠。
1.收集,輯錄。如《皖雅初集》署廬江陳詩鶴柴輯。
1.古代祭禮之一。燒柴祭天。
1.裝柴的框架。采樵者用以背柴。
1.柵欄,籬笆。
1.做柴用的小木。
2.指用柴荊做的簡陋門戶。
3.借指村舍。
1.柴瘠。
1.木柵欄,藩籬。
1.如枯木般獨立。參見"柴立其中央"。
2.瘦瘠貌。
1.猶言剛直不阿。
1.謂像枯木般地無心而立于中央。
2.引申為中立。
1.用蘆葦做的遮蔽門窗的簾子。形同竹簾。
1.燔柴祭告上天。
1.成片生長的柴木。
1.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
2.代指貧寒之家;陋室。
1.柴和米。泛指日常最必需的生活資料。
1.系于生計需要而結合的夫妻。
1.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樣東西,俗稱開門七件事。
1.材質低劣之木,多別于硬木﹑花梨等而言。
1.指柴窯古瓷的散片。
即后周世宗”。五代后周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太祖郭威養子。公元954年繼位后進行改革,修治黃河,安置大批流民回鄉生產,又命大將趙匡胤整頓軍隊,裁汰老弱,提高戰斗力。曾出兵收復被契丹占領的北方失地,向南攻占江淮間大片土地,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1.古代四大窯名。柴窯出北地,世傳為后周世宗柴榮所建;汝窯出汝州,宋時所建;官窯宋政和間京師自置;哥窯出處州。
1.堵塞,壅塞。
1.古縣名。西漢置,因縣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東漢末,諸葛亮見孫權于此,共圖抗曹。晉以后歷為潯陽郡和江州治所。隋廢。
2.借指晉陶潛。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稱。
3.據《宋書.隱逸傳.陶潛》載,潛晩年隱居故里柴桑,有腳疾,外出輒命二兒以籃輿舁之◇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1.指東晉末隱寓廬山西林寺的劉遺民。因其曾為柴桑令,故稱。
1.晉陶潛隱居潯陽柴桑,一生酷愛菊,后因謂愛菊的高雅之人為"柴桑倫"。
1.晉陶潛棄官歸隱故里柴桑,作《歸去來兮辭》云"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后因以"柴桑門"泛指故里的家門。
1.指晉陶潛。因其晩年隱居柴桑,故稱。
2.指晉劉遺民。
1.《南史.隱逸傳上.陶潛》載,潛在彭澤令任上,曾派一傭工助其子耕于柴桑,詒書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后因以"柴桑主"指善待傭工的陶潛。
1.生長矮小灌木雜草的山。
1.木柴交易處。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義處。其地當即今北京市宣武門外菜市口,菜市為柴市音轉;一說為菜市口以西的舊柴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