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蓄水河港。
2.地名。在臺灣省本島西岸﹑彰化西南。臺灣省早期與大陸聯系的主要港口之一。
1.不純正的音樂。
1.混雜的種類﹔非純正的種類。亦指各種類別。
1.謂成熟。《淮南子.俶真訓》﹕"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優游﹐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高誘注﹕"抱其志德而炙于和氣﹐故萬物雜累﹐言成熟也。"一說﹐"雜累"當作"炊累"﹐猶動升。劉文典集解引孫詒讓曰﹕"雜累﹐無成熟之義。雜﹐疑當作炊。《莊子.在宥篇》云﹕'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釋文》云﹕'炊本作吹。同。'司馬云﹕'炊累﹐猶動升也。'……《淮南書》似即本彼文﹐高訓為成熟﹐則與司馬﹑郭義異耳。"
1.指古代私人撰著的禮儀著作。
1.猶會審。
1.指米麥以外的糧食。
1.古代給予官署的各種津貼。
1.古代指士流之外的人﹐如工商﹑醫卜﹑星相及其它以方技謀生者。
2.古代非正途出身的雜職官吏﹑小官吏。
1.舊時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蔑稱。
1.古代史學體裁之一種。
2.古人多以此為書名。
1.各種格律的詩。
1.猶雜念。
1.多而亂﹔無秩序﹑條理。
2.指使之雜亂。
1.混亂而無條理。語本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1.共同議論。
2.漫無中心﹐涉及面廣的議論。
1.宋時專為宮廷購買貨物的官署。
1.指雜貨小商販。
1.宋代處理剩馀物資的官署。
1.亦作"雜面"。
2.用綠豆﹑小豆等粉制成的面條。
1.古稱工商游食之民。
1.謂名目繁多。
1.雜色木材﹔劣質木材。
1.各種論難。
1.博雜的技能。
1.古詩詩體之一種。指各種模擬前人作品所寫的詩。
1.種種思慮﹔不純正的念頭。
1.正牌﹑名牌之外的各種牌號。
2.引申為非正規的﹐非正統的。
1.指國民黨軍隊中"中央軍"之外的其他派系的軍隊。
1.正稅以外的各種攤派。
1.亦作"雜佩"。
2.總稱連綴在一起的各種佩玉。《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一說指佩玉的中綴﹐即琚瑀。
3.指文章的變化句式。
1.古代"清望"或"清資"﹑"清要"官以外的品官。
2.指執行各項勤務的人。
3.四庫全書"子"部"雜家"的一小類。
1.題材多樣的時事評論。
1.見"雜七雜八"。
1.見"雜七雜八"。
1.形容不純而雜亂。
1.宋元時雜劇中的一種。類似今天的喜劇和鬧劇。
1.指日用器具。
2.指為日用器物寫的銘文。
1.相與混同。
1.謂用情不專。
1.樂府歌曲名。大多為漢至南北朝時民間作品。
1.聚合貌。雜﹐通"集"。
2.混雜貌。
3.雜亂貌。
4.都﹔共同。
1.雜糅。
2.雜亂。
1.閑雜人。
1.駁雜繁冗。
1.雜糅。
混雜糅合在一起二者不可雜糅起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1.雜糅。
1.混入。
1.雜亂零散。
1.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