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地名。
2.籬落。比喻隱居之處。
1.唐宋時皇帝諸子年長后分院居住﹐并置十宅﹑六宅使負責管理諸宅院事務◇只稱六宅使。
1.謂青﹑赤﹑黃﹑白﹑黑﹑玄六色。
1.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烏蠻六個部落的總稱﹐即蒙雋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詔"義為王或首領。其帥有六﹐因號"六詔"。唐開元二十六年后﹐蒙舍詔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縣南境)﹐史稱南詔。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唐元稹《蠻子朝》詩"西南六詔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后用以稱云南。
1.謂六項勸戒之言。具體內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缎绿茣畹略鳌?時帝昏荒,數游幸,狎比群小,聽朝簡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諷服御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諷偽游輕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國乎?因為《心》﹑《口》﹑《耳》﹑《目》﹑《手》﹑《足》箴,書之于紳。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視﹑聽﹑好﹑學﹑進德﹑崇儉六戒?!端问罚畢浅鋫鳌?充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仁宗命繕寫賜皇族,英宗在藩邸,書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余襄公靖,從政六箴。"
1.亦作"六證"。
2.考察﹑識別人臣的六個方面。征﹐驗證。
1.春秋晉統帥三軍的六卿。
2.臣子對國君之六種正當的品行。
1.見"六征"。
1.見"六枝子"。
1.亦作"六枝兒"。
2.一只手(或足)長六個指頭。
1.謂治﹑教﹑禮﹑政﹑刑﹑事六種職事。
2.謂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六種職別。
3.謂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六種官職。
1.謂上下四方。
2.謂一手(或腳)長六個指頭。
1.謂枳樹編的六藩籬。
1.指好﹑惡﹑喜﹑怒﹑哀﹑樂六情。
1.亦作"六贄"。
2.古代相見饋贈的六種禮物。
1.見"六摯"。
1.見"六鐘"。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時六州郡。
3.樂曲名。
1.《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載﹐羅紹威為天雄節度使﹐轄魏博六州四十三縣。羅以魏博自田承嗣時所置牙軍五千人﹐挾持軍帥﹐驕橫難制﹐乃陰借朱全忠軍十萬入魏博﹐盡殺牙兵。半年中羅紹威供應軍需﹐耗費不貲;雖剪除驕兵﹐但亦自此衰弱。"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后以"六州鐵"為鑄成大錯之典。
1.指世界的六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1.指六銖衣。
1.佛經稱忉利天衣重六銖﹐謂其輕而薄。見《長阿含經.世紀經.忉利天品》◇稱佛﹑仙之衣為"六銖衣"。
2.常借指婦女所著輕薄的紗衣。
1.由六葉兕牛皮組連而成的鎧甲。
1.筍殼。
1.彈奏琵琶的指法之一。
1.一種足趾露在外面的有孔涼鞋。
1.把兩手相對伸入兩袖中。
1.把鳥獸關在籠中使之馴服。
1.籠中之鶯。
1.箱籠;行李。
1.猶籠罩。
1.猶束縛。
1.籠絡控制。
1.籠絡招致。
1.《鹖冠子.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后以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
2.喻易于擒拿的敵人。
1.見"籠蔥竹"。
1.猶籠燈。
〈方〉比較大的箱子。另見lóng·zi。
1.猶籠統含混﹐不加分析。
1.青翠貌。
1.發簪之類的妝飾品。
1.《漢書.循吏傳.黃霸》"許丞老﹐病聾﹐督郵白欲逐之。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且善助之﹐毋失賢者意。'"后遂以"聾丞"為地方副佐之稱。
1.指無知的畜類。
1.猶聾盲。
2.比喻欺騙﹐蒙蔽。
1.耳聾眼瞎。喻愚昧無知。
①耳聾;聾子聾聵不可使聽。②比喻愚昧無知或愚昧無知者明言曉告,以振斯世之聾聵。
1.耳聾目盲。
2.喻使人耳目閉塞。
1.愚昧;耳聾目盲。
1.亦作"聾矒"。
2.猶聾盲。
1.見"聾瞢"。
1.愚昧無知的世俗。
2.指庸俗而不辨美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