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看不見東西;瞎。
2.
名詞
指對某種事物不能辨別或分辨不清的人;缺乏某方面常識、能力的人。
3.
副詞
盲目地。
4.
名詞
(Máng)姓。
5.
名詞
眼睛失明的人。
1.
目失明。
1.出自《莊子·逍遙游》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2.出自《荀子·賦》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兇。
3.出自《答韓愈論史官書》左丘明以疾盲,出於不幸。
4.出自《豆棚閑話·空青石蔚子開盲》你在前世,兩只眼睛早已盲矣。
2.
使失明。
1.出自《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周人初以敵囚為民時,乃盲其左目以為奴征。
3.
指失明的人。
1.出自《論衡·自紀》觀讀之者,曉然若盲之開目。
2.出自《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3.出自《資政新篇》其邦之跛、盲、聾、啞、鰥、寡、孤、獨各有書院,教習各技。
4.
昏暗。
1.出自《荀子·賦》列星殞墜,旦暮晦盲。
2.出自《呂氏春秋·明理》有眾日并出,有晝盲,有霄見。
3.出自《呂氏春秋·音初》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
5.
形容糊涂,不明事理。
1.出自《代張籍與李浙東書》當今盲于心者皆是。
2.出自《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俺小姐不比平常盲試官,之乎者也應個故事而已。
3.出自《幽夢續影》對酒不能歌,盲于口;登高不能賦,盲于筆;古碑不能撫,盲于手;名山水不能游,盲于足。
6.
見“盲妁”。說謊的媒人。
1.出自《升庵詩話·高柄選唐詩正聲》譬之新寡之文君,屢醮之夏姬,美則美矣,謂之初笄室女,則不可。於此有盲妁,取損罐而充完璧,以白練而為黃花,茍有孱婿,必售其欺。高柄之選,誠盲妁也。
7.
見“盲風”疾風。
1.出自《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2.出自《泊壽春龍潭上夜半黑風破一舟》詩盲風吼空來,不識前山遮。
3.出自《敬齋古今黈》日中照天下,片云翳之,曖然以昏,椽燭煌煌,盲風滅之,離婁無所睹焉。
4.出自《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盲風送刼下窮秋,閉目寧袪萬古愁。
8.
見“盲雨”。急雨;暴雨。
1.出自《愷功侍讀用予贈夏重原韻有詩寄懷次韻答之》盲雨兼狂風,衣袂日沾灑。
1.竹林中的寺院。
1.用以盛放衣物書籍等的竹制盛器。
1.竹子豐茂的地區。
1.猶竹帛。多指史冊﹑書籍。
1.形容典籍豐富。
1.古代計算用的竹籌。
1.竹節上生的新枝。
1.亦作"竹筍"。
2.竹的芽﹑嫩莖。
1.在竹林中建造的房舍。喻幽靜的住所。
1.供躺臥用的竹制小床。
1.筍的別稱。
1.用竹子搭建的祭臺。道教用于祭祀。
1.用竹子燒制而成的一種黑色燃料。
1.用竹建造的廳堂。亦指竹林中的廳堂。
1.方言。猶言作天作地。形容無理取鬧。
1.猶竹徑。
1.竹林中的亭子。宋楊萬里有《又題寺后竹亭》詩"行盡空房忽畫闌﹐竹光和月入亭寒。"
2.用竹建造的亭子。
1.細竹枝。
1.見"竹筩"。
1.喻坦誠﹐無保留。
1.亦作"竹筒"。
2.竹制的管形盛器;竹管。
3.古代少數民族婦女的一種管狀飾物。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陶公﹞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録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録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后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1.一種食竹葉的小兔。
1.筍殼。
1.漢時夜郎國王。傳說生于大竹中﹐故名。
1.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簡陋的小屋。
1.竹林茂盛的山塢。
2.竹舍﹐竹樓。
1.唐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后人因于其處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北。
1.竹林與溪水。指清幽的境地。
1.唐開元末﹐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見《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亦省稱"竹溪"。
1.竹篾編成的鋪墊用具。
1.竹繩。纖﹐同"纏"。
1.竹編的簡便箱子。
1.竹林中的小路。
1.小竹;細竹。
2.指竹的細枝條。
3.竹林。
1.宋蘇軾《石室先生畫竹贊》"竹亦得風﹐夭然而笑。"后以"竹笑"形容竹子遇風擺動的姿態。
1.古代刑書﹐因寫在竹簡上﹐故名。
1.收購和出售竹子的營業機構。
1.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1.亦作"竹養"。
2.竹浪。指成片的竹林。
1.即竹肉。
1.亦作"竹芽"。
2.筍的別稱。
1.見"竹牙"。
1.竹林中的霧靄。
1.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美的景色。
1.同"眾口一辭"。
1.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1.同"眾口一辭"。
1.見"眾口交傳"。
1.見"眾口囂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