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皮革固定在鼓框的周圍,做成鼓面。
2.
動詞
把布蒙在鞋幫上。
3.
動詞
用革裝飾車。
4.
名詞
鞋面,鞋幫。
1.
鞋子。
1.出自《呂氏春秋·召類》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
2.
蒙上;連綴。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輿人》飾車欲侈
2.出自《聞赤松舒道士下世》詩仙廟詩雖繼,苔墻篆必鞔。
3.出自《粉蝶兒·牛訴冤》套曲斤兒鋪了弓,皮兒鞔了鼓。
4.出自《夜譚隨錄·朱佩茝》朱復剝其皮而卷之,曰:“吾正需此以鞔三弦也。”
3.
以革補(履)。
1.出自《新方言·釋器》今人謂以革補履頭為鞔鞋。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多形容人)才能~ㄧ~之輩。
1.平庸愚味。
2.指平庸愚昧的人。
1.指塵世,人間。
1.猶言一如往常。《荀子·禮論》"刑余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楊倞注"凡,常也;緣,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绖杖也。"一說為盤繞,不循正路。見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荀子禮論》。
2.舊指佛家﹑道家﹑神仙等與世俗的緣分。
1.指凡庸的詩作。
1.普通的樹。
1.塵世情致。
1.平庸的智能。
1.謂塵俗之人。
1.平庸的君主。
1.凡俗重濁。
1.平庸的走仆。自稱的謙詞。
1.猶言總目;名目。
1.謂月行疾緩合度。比喻行為規(guī)范。
1.杊杋。
1.古代承放酒器的長方形幾案。至今僅發(fā)現(xiàn)西周初年的兩件,是非潮見的文物。
1.宋代明礬生產運銷的法規(guī)。
1.脫膠的明礬粉末。
1.絳礬的別名。參見明李明珍《本草綱目.石四.綠礬》。
1.礬稅。
1.北宋汴京酒樓名。在東華門外景明坊,又名白礬樓。因商人曾于此鬻礬,故名。
1.宋代士大夫暑月宴客,堆明礬于盤中,置席上以像冰雪,稱為"礬山"。
2.山名。在安徽省廬江縣。
1.稱農歷六月中旬的黃河水。
1.一種礦物。呈透明狀結晶體。有白﹑青﹑黃﹑黑﹑絳五種,白色者俗稱明礬。
1.用明礬水寫的保密書信。其字水干無跡,濕時方顯。
1.見"礬山水"。
2.溶明礬的水。
1.山水畫中山頂?shù)男∈选P稳绲\石,故名。
2.指類似畫中礬石的山石。
1.角鉤在籬笆上的公羊。喻進退兩難。
1.以竹木編成籬笆﹐作為房舍外蔽。引申為防衛(wèi)。
2.猶門戶。比喻某種造詣﹑境界。
1.關鳥獸的籠子。
1.煩亂的心情。
1.煩擾暴虐。
1.紛亂謬誤。
1.繁雜卑俗。
1.諸多弊病。
1.眾多的弊害;弊害繁多。
1.繁雜嚴酷。
1.苛察。
1.指躁郁的心情。
1.煩惱的境地。
1.形容內心煩躁或激動,有如酒醉。
1.愁悶。
1.苦痛。
1.繁冗錯亂。
1.繁冗之語。
1.迫促。
1.猶煩亂;煩悶。
1.煩惱焦慮。
1.指愁懷。惵,恐懼。
1.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