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線。
2.
副詞
一條一條,詳詳細細。
3.
量詞
量詞。用于細絲狀的東西。
1.
線。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
2.出自《后漢書·王符傳》或斷截眾縷,繞帶手腕。
3.出自《金樓子·立言下》先針而后縷,可以成帷蓋;先縷而后針,不可以成衣服。
4.出自《天仙子》詞三月柳枝柔似縷,落絮倦,飛還戀樹。
5.出自《淞濱瑣話·倪幼蓉》袖出紅綠縷各一,符三道,囑女於其人來時,系於其發。
2.
泛指細而長的東西,線狀物。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
2.出自《漁家傲》詞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3.出自《鷓鴣天·送梁汾南還時方為題小影》詞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4.出自《〈吶喊〉自序》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
3.
帛。
1.出自《管子·侈靡》朝縷綿,明輕財而重名。
4.
詳細;詳盡。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縷形其所由然也。
2.出自《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若於小小宜適,私行不足,皆宜闊略,不足縷責。
3.出自《聞見后錄》誣脅臣鄰,何足縷道。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惟文章亦然,雖縷判條分,理密不如學術,而人生誠理,直籠其辭句中,使聞其聲者,靈府朗然,與人生即會。
5.
疏通,分流。
1.出自《宋史·河渠志三》然東西未有堤岸,若漲水稍大,必披灘漫出,則平流在北京、恩州界,為害愈甚。乞塞梁村口,縷張包口,開青豐口以東雞爪河,分殺水勢。
6.
切成細絲;抽成細絲。
1.出自《鶴林玉露·補遺》一日,令其作包子,〔妾〕辭以不能。詰之曰:“既是包子廚中人,何為不能作包子?”對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絲者也。”
2.出自《生死場》金枝的心總是悸動著,時間像蜘蛛縷著絲線那樣綿長;心境壞到極點。
7.
一種刺繡方法。
1.出自《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2.出自《晉書·四夷傳·大秦》能刺金縷繡及織錦縷罽。
3.出自《于飛樂令》詞蜀紅衫,雙繡蝶,裙縷鶼鶼。
8.
連續不斷。
1.出自《有酒》詩濟涓涓而縷貫,將奈何兮萬里之渾黃。
2.出自《奉旨迎母就養謝遣官郊勞疏》母氏幸存,亦逼桑榆之景,每欲就帝都而侍養,庶幾竊天祿以延齡,抱此縷情;憚于??瀆。
9.
量詞。多用于細而長的事物。
1.出自《長安遇馮著》詩久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2.出自《山田久欲拆》詩霍霍反照中,散絲魚幾縷。
3.出自《清江引·即景》曲垂楊柳絲千萬縷,惹得閑情緒。
4.出自《紅樓夢》〔寶玉〕走至窗前,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
10.
通“褸”。衣破。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出自《沈元誠墓志銘》夫士,毀檐隈巷,敗衣縷褐耳。
3.出自《梁制觀世音像歌》年深色黯質未改,但是斑駁非縷襤。
1.求關卡或攔路者讓路放行。常用賄賂的方式。
1.征取外貿稅收。
①通過巴結、迎合來討得別人的歡心或稱贊一味討好上司。②收到好效果。多用于否定吃力不討好。
1.討還欠帳的諧謔語。
1.研討并加以綜合考查。
1.聽消息﹐聽回話。
1.猶討喜。
1.謂要回欠下的錢﹑東西等。
1.索取。
2.掉換。
1.找機會逃回。
1.討伐﹐攻擊。
2.討論研究。擊﹐治。
1.搜集。
1.要價。
1.指在商品成交過程中﹐買賣雙方對價格要求的一增一減。
2.比喻接受任務或舉行談判時﹐雙方對所提條件斤斤計較﹐反復爭論。
1.討除奸兇。
1.方言。不識好歹﹐自討苦吃。
1.謂非禮僭越。
1.猶請教。
1.研討﹐探討追究。
1.索取小費。
1.討究依據。
1.見"討絶單"。
1.索要絕單。謂非法殺害犯人。絶單﹐獄吏向主管州縣官報告在押犯人身死氣絕的單子。
1.方言。分得一點。
1.方言。討飯。
1.吵嘴﹐惹口舌。
1.乞丐。
1.猶抱愧。
1.蒙古語。指兔。
1.謂屬于應該討伐的一類。
1.謂通過類比而探知淵源。
1.比喻向別人乞求。
1.治理。
1.得力﹔起作用。
2.謂尋求助力。
1.猶作臉。爭臉面。
1.討究研習。
1.征戰和狩獵。
1.謂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1.討伐敵寇。
2.指孫權。曹操曾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故稱。
3.擄掠。虜﹐通"擄"。
1.猶殺掠。
1.征討誅殺。
1.討伐叛亂。
2.治理亂政。
就某一問題進行商量或辯論進行專題討論|討論工作|討論會。
1.迅速容易。
1.又稱油印機。一種輕便的手搖印刷工具。用金屬材料制成。操作簡單,有自動記數裝置。每分鐘可印40-50張。
1.招致憂患。
1.招致過錯。
1.招致訴訟。語出《詩.召南.行露》"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高亨注"速,招致。獄,訴訟。"
1.招致仇恨。
1.招致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