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1.
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參見“鸞鳥”。
1.出自《漢書·息夫躬傳》鷹隼橫厲,鸞俳回兮!
2.出自《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鸞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
3.出自《星秋夢》看那錦標競渡,鷁舞鸞回,魚飛浪織,好不熱鬧也。
2.
鈴;車鈴。
1.出自《詩·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钖,鸞,和、鈴,昭其聲也。
3.出自《古今注·輿服》五輅衡上金爵者,朱雀也。口銜鈴,鈴謂鑾。所謂和、鑾也。《禮記》云:行,前朱鳥,鸞也。前有鸞鳥,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為鑾,或為鸞,事一而義異也。
4.出自《酌古論三·諸葛孔明上》於是駕以輕車,鳴以和鸞。
3.
指鸞車。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下》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
2.出自《江神子·和陳仁和韻》詞玉簫聲遠憶驂鸞。
4.
指鸞鏡。
1.出自《江神子·又和陳仁和韻》詞寶釵飛鳳鬢驚鸞。
2.出自《張協狀元》仗托云鬟粉面,使婢隨侍。臨鸞照時,那飾容都是它輩承直。
3.出自《天凈沙·離愁》曲一聲長嘆,臨鸞不畫眉山。
5.
借指姬妾。
1.出自《和崔司空傷姬人》今日東方至,鸞銷珠鏡前。
2.出自《浣溪沙·季欽擁雙妙麗使來求長短句為賦》詞楚畹飛香蘭結佩,藍田生暖玉連環,擁書萬卷看雙鸞。
6.
姓。春秋晉有鸞徼。見《呂氏春秋·驕恣》。
1.作詩的對手。
1.指唱和的詩。
1.詩中蘊含的真諦。
1.亦作"詩癲"。
2.謂讀詩和作詩到如醉如癡的程度。
1.見"詩顛"。
1.詩的格調。
1.詩的創作方法和規律。
1.猶詩囚。喻指苦吟的詩人。
1.供人賦詩吟詠的游船。
1.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亦指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傾向。
1.指唐代詩人王維。
2.指清代詩人袁枚。
3.指清代詩人吳嵩梁。
1.指詩人的心胸。
1.謂以手承接﹑抱持。《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孔穎達疏﹕"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后因以指生子。
1.詩和賦。
2.指雅樂。
1.喻指作詩無自己的新意﹐只會套襲前人詩作的人。
1.亦作"詩藳"。
2.詩的稿子﹔詩作。
3.詩集的專稱。如宋陸游《劍南詩稿》﹔清魏源《清夜齋詩稿》。
1.見"詩稿"。
文學的一大樣式。運用有一定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感情充沛,想像豐富,語言凝練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組合有無格律,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按押韻與否,又可分為有韻詩和無韻詩。
1.詩的格式﹑體例。
2.詩的風格﹑格調。
1.詩人所乘的船。
1.即詩匠。
1.對詩人的尊稱。
1.作詩的功力。
1.詩的風骨。
1.古代專事采集詩歌和民風的樂官。
1.詩的指歸﹑旨趣。
1.詩人的鬼魂。
1.詩的國家﹔詩的境域。
1.置于封套中的詩稿。
1.詩文手跡。
1.寫詩之筆。
1.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1.帶有詩意的景象。
1.指贈答唱和的詩。
1.喻作詩能手。
2.用詩句為謎面的謎語。因虎難射中﹐形容謎的難猜﹐故名。
1.喻指作詩的激情。
①中國古代評論詩歌、詩人、詩派,記錄詩人議論、事跡的著作。寫作詩話之風,始于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盛行于宋代。明、清兩代作者也很多。《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輯集了歷代重要詩話著作。②中國古代的一種說唱藝術。有說有唱,韻文、散文并用,韻文大都為淺近通俗的七言詩贊。現存最早的作品是宋元時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1.作詩懷念。
2.詩人的胸懷。
3.謂祝壽。
1.猶詩社。
1.詩人的精神。
2.詩人的亡魂。
1.因作詩而遭到的災禍。
1.輯集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詩而成的書。
南宋朱熹撰。二十卷。對《詩經》的含義作了重新解釋,打破了《詩序》原有的權威地位。但書中仍有一些錯誤論點,尤其是將愛情詩說成淫詩,更暴露了作者的道學觀點。
1.集古人的詩句做成詩。
1.輯錄某個作家或許多作家詩篇的書。前者如《人境廬集外詩輯》﹔后者如清吳灝編的《杭郡詩輯》。
1.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并稱。
1.作詩的禁忌。
1.詩和偈。
2.類似佛家偈頌的詩作。
1.研究《詩經》的專家。
2.猶詩人。
1.作詩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