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雕刻。
1.
鋼鐵。鐵和碳的合金。
1.出自《書·禹貢》厥貢球、鐵、銀、鏤、砮、磬。
2.
雕刻。參見“彤鏤”。
1.出自《擬行路難》詩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斲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
2.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紀泰山之封,鏤白玉之牒。
3.出自《游梁瑣記·顧嘉蘅》視其杯,玉質翠紋,肌理透明,杯底鏤二龍。
4.出自《張滿貞》窗臺上是一對鏤著浮花的花瓶,里面插著兩束久不調謝的映山花。
3.
雕鏤為飾。參見“鏤膺”。
1.出自《上行杯》詞日送君千萬,紅鏤玉盤金鏤盞。
4.
疏通。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故乃關沫若,徼牂牁,鏤靈山,梁孫原。
2.出自《大唐創業起居注》巢王謙於巴蜀,則靈山斯鏤。
5.
通“漏”。孔穴。按,《淮南子·修務訓》:“禹耳參漏,是為大通。”“參鏤”即“參漏”,謂禹耳有三孔穴。
1.出自《宋書·符瑞志上》〔禹〕虎鼻大口,兩耳參鏤。
1.猶譴責。
1.謂受牽累而遭謫降。
1.猶譴責。
1.遭譴謫而被棄置。
1.見"譴卻"。
1.譴責﹔責備。
1.譴責并羞辱。
1.譴謫而死。
1.謂天或鬼神所顯示于人的災禍。
1.責問。
1.謂譴責而使之感悟。
1.猶怪罪。
1.指謫遷之地。
1.申斥。
1.中國舊體小說的一種﹐指清末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后大量出現的暴露社會黑暗﹑指摘政治腐敗的小說。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
1.亦作"譴謫"。貶降。
2.責備。
1.譴責咒罵。
1.謂頒布命令前先行申述。
1.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
2.亡父。
1.祖先的功業。
1.前人的建樹。
1.稱丈夫的亡母。
1.祖先。
2.猶上古。
3.指上古圣賢之道。
1.指祖考;祖先。
1.先王的法度。
2.指先有的范例。
1.即西漢。
1.謂初兇后吉。
1.《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唃而后笑,大師克相遇。"后以"先號后笑"指命運先兇后吉。
2.指文章或著作結尾比開頭精彩。
《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古代認為黃河是海的本源,帝王祭祀時,先祭黃河而后祭海◇用先河”稱首先創導的事物唐代傳奇開后代小說的先河。
1.謂分清源流。
①猶先王。多見于古書古我先后。②前后次序事有先后。③副詞。表示幾件事順著次序發生假期里我先后讀了四本小說|他先后三次被評為三好學生。④輔助;相助先后王室。
1.復姓。見《通志.氏族五》。
1.舊時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1.先王之道。
1.前代帝王。
1.先前,上次。
1.先占有利的時機。
2.猶先幾。
1.預先洞知細微。
1.謂考見往昔的事跡。
2.預見。
對事物發展方向有預見的眼力這幫人的下場證明他的預言很有先見之明。
1.預先戒備。
2.開路警戒。
1.前輩。
2.首先仕進。
3.猶先行。
4.位于前列,可為表率。
1.形容馬行迅速,先于日影。景,同"影"。
1.釀酒創始人,后祀以為神。
1.猶故舊。
1.稱丈夫的亡父。
1.為解決某一問題,必須首先解決的。
1.事先認識覺察。
2.覺悟早于常人的人。
1.前代君主。
2.稱自己的祖先。
3.已故的父親。
1.舊時稱自己或他人的已去世的祖父。《禮記.檀弓上》"門人問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孔穎達疏"子之先君子,謂孔子也。"《荀子.非十二子》"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亦以自稱已去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