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曨曨”。微明貌。
1.出自《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昽昽隔淺紗,的的見妝華。
2.出自《車遙遙》詩東方昽昽車軋軋,地色不分新去轍。
3.出自《登嵩山詩·玉女窗》巖竇有虛明,昽昽發晴曉。
2.
見“曈曨”。日初出漸明貌。
1.出自《說文·日部》曈,曈昽,日欲明也。
2.出自《奉和韋曲莊言懷貽東曲外族諸弟》騶馭出國門,晨曦正曈昽。
3.出自《金雀記·作賦》朝來帝命出曈朧,曉聽疏林遠寺鐘。
4.出自《己卯元旦》詩曈昽旭日散晨暉,梅蕊長晴竟不肥。
3.
見“曈曨”。指代旭日。
1.出自《登天山望海日初出賦》登岧嶤之峻極,見曈昽之初出。
4.
見“曈曨”。泛指光線微弱貌。
1.出自《藝文類聚》卷一 引 南朝梁 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檐。曈昽入床簟,彷髴鑒窗簾。
2.出自《明日又來天微陰再賦》詩天寒山慘淡,云薄日曈昽。
5.
見“曈曨”。猶蒙朧。不明貌。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
2.出自《明堂賦》觀夫明堂之宏壯也,則突兀曈昽,乍明乍曚。
1.道家靜修之所。
1.使身體靜息。
2.潔凈之體。佛教指投身轉世后的圣潔之體。
1.猶恬靜﹐安靜。
1.安靜寧貼。
1.仔細地聽。
1.恬淡謙遜﹐不競名利。
2.指安靜的退隱生活。
1.淡漠世事﹐自外于塵俗。謂隱遁避世。
1.《梁書.羊侃傳》﹕"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儛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中儛。"后因以"靜婉"指代歌舞能手。
1.指纖柔善舞的腰肢。
1.平靜溫和。
1.干凈﹔一無所有。
用做繪畫、攝影對象的靜止的物體,如水果、鮮花、器物等~畫ㄧ~寫生 ㄧ~攝影。
以靜止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藝品、瓜果蔬菜等為題材。在真實的基礎上,經過組織安排,對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進行藝術處理,以準確地體現被攝物的質感和立體感。
1.佛教語。謂于靜定中領悟。
1.靜止﹔平息。
2.安靜地棲息。
1.寧靜閑暇。
1.安靜寬敞。
1.安詳文靜。
1.謂鐘罄之類樂聲停息下來。縣﹐指懸掛著的鐘磬。
1.在寂靜中發出的響聲。
1.靜謐的景象。
1.見"靜潔"。
1.平和地調養。
2.閉門修道。
1.嫻靜秀美。
1.清凈無欲。
2.恬淡平和。
1.嫻靜文雅﹔幽靜雅致。
1.整肅。
1.安靜地﹔仔細地。
2.巧飾之言。
3.平靜地陳述。
4.沉靜地思考。
1.猶言巧言令色。
1.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
1.清平安定。
1.高潔美艷。
1.審定疑案。
2.使訴訟案件消除。
安靜地休養你這病需要~一段時間。
1.佛教語。即凈業。清凈的善業。
詩篇名。唐代李白作。全文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含蓄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1.鎮定寧靜﹐專一不變。
1.寧靜安閑。
1.安定心意。
2.意態安閑。
1.猶沉默。
2.寂靜隱蔽。
1.戰國時期一部分道家的認識方法。認為心要保持虛靜﹐并因應事物之理而偶合之﹐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1.謂戒聲色之娛。《管子.內業》﹕"彼道之情﹐惡音與聲﹔修心靜音﹐道乃可得。"一說﹐音當作"意"。滌除一切塵俗之念。見郭沫若等《管子集校》引豬飼彥博語。
1.指主帥升帳時所放的炮﹐以令肅靜。
1.清幽靜寂。
1.平靜地談話。
1.猶慮囚。詳細地審理獄囚而為之平反。
1.猶凈域。佛教指莊嚴潔凈的極樂世界。亦指僧寺等清凈處所。
1.猶淵默。深沉穩重。
1.古代表演爬竿的雜技。
1.古代攻城的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