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飗飗,微風吹動的樣子。
1.
亦作“飅”。
2.
指余風。借指余緒、余波。
1.出自《九日登嵭岡山作》詩且坐一長嘯,清風生遠飗。
3.
風吹貌。參見“飀飀”。
1.出自《藝文類聚》亦有飄泠之氣,不疾不徐,飗飗微扇,舋舋清舒。
2.出自《思田賦》風飗飗以吹隙,燈黯黯而無光。
3.出自《雜詠上禮部李侍郎·幽琴》飗飗青絲上,靜聽松風寒。
4.出自《大刀記》飗飗的西北風滾過荒原,圈圈打旋,嗷嗷怪叫。
4.
形容動作快疾如風。參見“飀飀”。
1.出自《聊齋志異·雷曹》乃以駕車之繩萬尺擲前,使握端縋下。樂危之。其人笑言:“不妨。”樂如其言,飗飗然瞬息及地。
5.
象聲詞。風聲。參見“飀飀”。
1.出自《聊齋志異·畫皮》道士出一葫蘆,拔其塞,置煙中,飗飗然如口吸氣,瞬息煙盡。
2.出自《夜譚隨錄·婁芳華》於是伐枯積朽,爝火燒之,煙入洞中,為風所吸,聲飗飗然。
6.
寒冷,凜冽。參見“颼飀”。
1.出自《聽安萬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啾。
2.出自《杜甫畫像》詩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飗。
3.出自《奉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飗。
4.出自《夜坐庭中達旦》詩足倦獨行驚踸踔,發稀久坐怯颼飗。
7.
古國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見宋羅泌《路史·國名紀丙·高陽氏后》。
1.出自《路史?國名紀丙?高陽氏后》飂,己姓廖也。今唐之湖陽。一作飗。
8.
姓。高陽氏后有飗氏。見宋羅泌《路史·疏仡紀·高陽》。
1.出自《路史?疏仡紀?高陽》后有飗氏、飂氏。
1.謂商品冷門背時,不熱銷。
1.猶冷臉子。
〈方〉冷不防~嚇了一跳。
防蚊蠅、糊窗戶等用的很稀疏的布。
即保溫車”(151頁)。
載運需保持低溫的貨物或易腐貨物的專用運輸汽車。貨廂能密閉,廂壁為雙層結構,以保持一定的低溫。有無冷源的和有冷源的兩種。無冷源的貨廂內溫度取決于所運貨物的溫度,保冷時間短,主要用于市內食品運輸。有冷源的又分有臨時冷源的和有固定冷源的兩種,前者利用天然冰、干冰或金屬鹽溶液冰塊制冷,適于短途運輸需保鮮的食品;后者利用空調或機械制冷設備制冷,適于長途運輸需保鮮的食品。
1.閑官。
1.因寒冷或害怕渾身突然發抖。
1.謂心腸冷漠。
①戲劇、曲藝等演出時因演員遲到或忘記臺詞造成的場面。②開會時沒有人發言的局面。
①演出過程中因演員未到或忘記臺詞而造成的場面她今天心神不定,在舞臺上忘記了臺詞,冷場了幾分鐘。②會議過程中沒人發言的沉默場面冷場片刻|在討論關鍵問題時,會議冷場,大家面面相覷,氣氛緊張。
1.尖刻的嘲笑。
尖刻的嘲笑和譏諷。
1.尖刻的嘲笑和謾罵。
1.形容寒涼陰沉的樣子。
1.恥笑,好笑。
1.亦作"冷窗凍壁"。
2.形容貧寒。
農業上指避風、向陽、保溫而不進行人工加溫的苗床。適用于不太寒冷的地區。
1.給人以清涼感的翠綠色。
1.久不使用的飯鍋。形容家境貧寒。
1.冷淡地對待;冷淡的待遇。
1.見"冷淡"。
1.寒冷的土地。
2.冷僻處所。
1.盛在碟子或小盤子里的涼菜。
〈方〉涼碟兒。
降低溫度使肉、魚等所含的水分凝固~設備ㄧ把鮮菜~起來。
1.雪的異稱。
冷氣團插入暖氣團的底部,并推著暖氣團向前移動,在這種情況下,冷、暖氣團接觸的地帶叫做冷鋒。
1.清高的品格。
戲曲、舊小說中指君主安置失寵的后妃的地方,現在比喻存放不用的東西的地方打入~。
1.遵守正道。貞,通"正"。
1.謂居太子之位。語本《易.說卦》"震為雷……為長子。"
1.謂遵循正道。
2.謂帝王登位。
1.在職;任職。
1.住所。
2.居住,停留。
3.猶言起居行動。
①在中間;居間~調停 ㄧ~斡旋。②當中兩旁是對聯,~是一幅山水畫。
1.指人主掌握兵權以制政權。
1.謂身居重要職位。
1.做傭工。
2.刑法名。罰令囚犯服勞役。
1.見"拘閡"。
1.圓。
1.束縛羈絆。
1.謂遭受逼迫。
1.拘禁,扣押。
1.拘泥片面;局限遮蔽。
1.拘留之使補足。
1.見"拘坼"。
1.纏繞;糾纏。
1.亦作"拘拆"。
2.皮膚因受凍或干燥收縮而裂開。
1.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