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
2.
名詞
山脈。
3.
名詞
特指大庾嶺等五嶺。
4.
名詞
(Lǐng)姓。
1.
亦作“阾”。
2.
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亦泛指山峰。
1.出自《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2.出自《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群仙長嘆驚此物,千崖萬嶺相縈郁。
3.出自《臥游錄》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距相對。
4.出自《三國演義》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
3.
相連的山。
1.出自《魯靈光殿賦》崇墉岡連以嶺屬,朱闕巖巖而雙立。
2.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
3.出自《山水純全集·論山》洪谷子云:“尖者曰峰,平者曰陵,圓者曰巒,相連者曰嶺。”
4.出自《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
高大的山脈。
1.出自《漢書?西域傳上》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2.出自如:蔥嶺、秦嶺、興安嶺。
5.
特指五嶺。
1.出自《史記·南越列傳》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
2.出自《送鄭尚書序》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隸嶺南節度府。
3.出自《老學庵筆記》紹圣中,謫元佑大臣過嶺。
6.
山道。
1.出自《說文·山部新附》嶺,山道也。
2.出自《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澗增波,云生嶺逾疊。
1.障礙變故。
1.封閉管制。
2.謂獨占。
1.阻擋水流入海。比喻人力勝天。
2.佛教語。猶業海﹐生死海。
3.瘴荒之地。障﹐通"瘴"。語本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阻礙﹐妨礙。
1.障泥的別稱。
1.阻礙隔閡。
1.遮障衛護。互﹐通"枑"。
1.障蔽護衛。
1.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障礙。
1.邊陲﹔邊塞。
1.猶障吝。
1.阻塞﹔隔絕。
1.顛狂﹐精神失常貌。
1.佛教語。謂惡業的妨礙和煩惱。
1.瘴氣。障﹐通"瘴"。
1.亦作"障恡"。
2.圍堤占奪水面并加守護。
1.見"障吝"。
1.揚袖遮日。
1.折扇的別稱。古人常用以遮蔽面孔﹐故稱。
1.帷幕。
1.佛教語。煩惱苦難。
1.亦作"障腦"。
2.佛教語。煩惱。
1.見"障惱"。
1.垂于馬腹兩側﹐用于遮擋塵土的東西。
1.即屏風。
1.即瘴氣。障﹐通"瘴"。
1.佛教語。由惡業污染而產生的煩惱。
1.遮蔽日光。
2.用以遮蔽日光的墻壁。
1.阻塞不通。
2.指使阻塞不通的障礙物。
1.長柄扇。帝王儀仗之一。又稱長扇﹑掌扇。
1.漳水和澨水。障﹐通"漳"。
1.邊塞上的烽火臺。隧﹐通"燧"。
1.阻塞的河道。
1.佛教語。惡業與煩惱。
1.以袖遮面。借指美女。
1.遮蔽或轉移別人視線使看不清真相的手法。
1.佛教語。猶罪業。
1.阻礙。
1.遮蔽。
2.指物體表面蒙上的灰塵等物。
3.白翳。
4.泛指遮蔽視線之物。
1.阻擋。
1.陂塘。
1.幛子。上面題有文字或畫有圖畫的整幅綢布。
2.用蘆葦﹑秫秸等編成的或利用成行的樹木做成的屏障。
1.山外。
1.即瘴癘,南方濕熱地區流行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
1.即瘴氣,南方山林間散發的濕熱空氣。從前認為是導致瘴癘的原因。
1.險峻的山嶺。
1.遮蔽。
1.幛上的題詞。
1.舊時作為慶吊禮物用的整幅布帛,題字或綴字于上以懸之。
1.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