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等,當用的舍不得用,當給的舍不得給。
2.
名詞
(Lìn)姓。
1.
亦作“恡”。亦作“悋”。
2.
吝嗇;愛惜;舍不得。
1.出自《論語·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2.出自《文選·鮑照〈行藥至城東橋〉詩》開芳及稚節,含采吝驚春。
3.出自《舊唐書·裴延齡傳》陛下與人終始之意則美矣,其於改過勿吝,去邪勿疑之道或未盡善。
4.出自《敘清河郡君》及余用之以赒親戚之急,亦未嘗吝也。
5.出自《二仆傳》生非我有也,財何吝邪?
3.
貪婪;鄙俗。
1.出自《后漢書·黃憲傳》時月之閑,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
2.出自《酬從弟惠連》詩夢寐佇歸舟,釋我吝與勞。
4.
羞恥;以之為恥。
1.出自《后漢書·楊震傳》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臯陶不與焉,蓋吝之也。
2.出自《新唐書·方伎傳序》小人能之,則迂而入諸拘礙,泥而弗通大方,矜以夸眾,神以誣人,故前圣不以為教,蓋吝之也。
5.
通“遴”。艱難。參見“吝色”。按,《說文·辵部》:“遴,難行也。”
1.出自《易·屯》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2.出自《說文·辶部》遴,難行也。
6.
方言。猶韌;不脆。
1.出自《鄉言解頤·人部·食工》〔梁五婦〕善炙肉不用叉烤……用文火先炙里,使油膏走入皮內,以酥為上,脆次之,吝斯下矣。
7.
通“遴”。見“吝選”。
1.出自《新唐書·盧簡求傳》會昌中,討劉稹,以忠武節度使李彥佐為招討使,吝選簡求副之,俾知后務。
8.
悔恨;遺憾。
1.出自《易·系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2.出自《后漢書·張衡傳》姑亦奉順篤厚,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獲不吝。
3.出自《讀書雜志·馀編上·后漢書》吝,恨也。言得之不喜,不得不恨也。
4.出自《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1.損壞美好的景色。比喻在興高采烈的場合使人掃興。唐李商隱《雜纂》有《煞風景》(煞,一本作"殺")一目,列舉花間喝道﹑看花淚下﹑苔上鋪席﹑斫卻垂楊﹑花下曬裩﹑游春重載﹑石筍系馬﹑月下把火﹑妓筵說俗事﹑果園種菜﹑背山起樓﹑花架下養雞鴨等事。
1.惡鬼。
1.方言。最后;結果。
1.指兇神。
1.(天色)全黑。
1.殿后,走在最后面。
2.指后退。
1.舊俗謂人死若干天后,魂魄返回故宅,有煞神隨之,稱"煞回"。
1.猶過癮。
1.猶無賴。
1.干脆利落。
1.年終。
1.打擊樂器中的拍板。
1.出氣;發火。
1.確實勝過;超過。
1.確實勝過;超過。
1.猶確認,肯定。
1.迷信傳說中的一種兇神。
2.喻兇惡暴烈的人。
1.用來勒緊車上裝載的東西的繩子。
1.霎時間。
1.確實。
1.確是;極是。
1.殺手锏。喻出奇制勝的手段和方法。
1.去濕氣。
1.方言。演出結束;散戲。
1.北曲套數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2.文章﹑事情等的最后一段。
3.結束事情的最后一段;收尾。
1.舊謂于人不利的災星。
1.索性;干脆。
1.出氣。
1.猶過癮。
1.謂的確有一套。
1.謂故作姿態,讓人感到一本正經﹑真有其事。
也作像煞有介事”。就像真有那么回事的樣子,常形容故作姿態才一歲多一點的孩子就煞有介事地翻起書來,真叫人忍俊不禁|他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地開了腔。
1.結算賬目。
1.傳說堯時?中自生之肉脯。形薄如扇﹐故稱。
1.編織扇子的蒲草。
1.古代棺飾。
1.古代出濱時的棺飾。《周禮.天官.縫人》"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皆棺飾。"孫詒讓正義"凡覆柩車者,上曰柳,下曰墻。柳衣謂之荒,墻衣謂之帷。"后以"翣柳"指靈柩。
1.魚鰓中羽毛狀的組成部分,今稱鰓絲。
1.猶一眨眼。形容快速或短暫。翣,用同"眨"。
1.即歃血。翣,用同"歃"。
1.片刻間。
1.片刻﹐一會兒。
1.極短時間。
1.猶斟酒。
1.頭骨之一。在顱腔底的前部﹐兩個眼眶之間﹐鼻腔的頂部﹐是顱腔和鼻腔之間的分界骨。
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
1.形容飛雪。
1.猶敲鑼。
1.斟酒。
2.謂將酒置壺內﹐放于火上使熱。
1.用篩子篩糠﹐來回搖晃。比喻身體發抖打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