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文〉瘦弱。
2.
形容詞
〈書〉疲勞。
3.
名詞
(Léi)姓。
1.
衰病;瘦弱;困憊。參見“羸北”。
1.出自《國語·魯語上》饑饉薦降,民羸幾卒。
2.出自《漢書·鄒陽傳》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
3.出自《戒庵老人漫筆·陶仲文傳》上體素羸,步履少艱,一日問仲文:“卿何術祈禱取驗?”
2.
指瘦弱困憊的人。
1.出自《淮南子·詮言訓》兩人相斗,一羸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人則免。
2.出自《軍制論》汰其羸,登其銳。
3.
粗惡;破舊。參見“羸服”“羸弊”。亦謂低下。參見“羸劣”“羸鈍”。
1.出自《后漢書·朱俊傳》俊乃羸服閑行,輕赍數百金到京師。
2.出自《新唐書·張濬傳》不得志,乃羸服屏居金鳳山。
3.出自《唐才子傳·杜甫》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
4.出自《新書·屬遠》行中道而衣,行勝已羸弊矣。
5.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下》睹一婦人,姿容慘悴,服裝羸弊。
6.出自《抱樸子·擢才》往者之介潔,乃末葉之羸劣也。
7.出自《新論·通塞》騏驥伏于鹽車,玄猿束于籠圈,非無千里之??,萬仞之犍;然而不異羸鈍者,無所肆其巧也。
8.出自《續畫品·毛惠秀》太自矜持,番成羸鈍。
4.
通“纍”。束縛纏繞;系累。
1.出自《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
5.
通“累”。牽累。參見“羸驕”。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羸驕也。
6.
通“儡”。喪敗;損毀。
1.出自《易·井》羸其瓶,兇。
2.出自《淮南子·修務訓》今劍或絕側羸文、嚙缺卷銋,而稱以頃襄之劍,則貴人爭帶之。
7.
通“裸”。裸露。
1.出自《呂氏春秋·首時》秋霜既下,眾林皆羸。
8.
通“蠃”。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十四》冠無觚羸之理。
2.出自《讀書雜志·淮南內篇六》羸字古亦讀若蠃,故與蠃通也。
9.
指瘦馬。
1.出自《河上》詩慘慘日將暮,驅羸獨到莊。
1.見"龍馭"。
1.深淵。古人以為深淵中藏有蛟龍,故稱。
2.古劍名。
1.見"龍圓"。
1.亦作"龍元"。
2.即龍洋。
1.指龍駕的車。
1.喻王者興起。語本《易.干》"見龍在田……或躍在淵。"
2.喻縱橫馳騁,奮發有為。
3.飛駛貌。
4.騰飛貌。
1.喻高舉遠逝。
1.天之之柩。
1.見"龍藏"。
1.澤蘭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澤蘭》。
1.龍形紋。
2.奇麗的辭藻。
1.龍宮。
1.畫有龍的旗幟。
1.飾刻龍形的酒盞。
1.本謂陰陽二氣交戰。《易.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后遂以喻群雄爭奪天下。
1.同"龍爭虎斗"。
1.見"龍血玄黃"。
1.喻戰爭激烈。
1.龍紋;龍形。
2.指龍旗。
3.皇帝的儀仗。唐溫庭筠《湖陰詞》"白虬天子金閎铓,高臨帝座回龍章。"亦借指皇帝。
4.指得專征伐的大將之旗。
5.畫或繡龍之服。天子之服。語出《禮記.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6.袞龍之服和章甫之冠。 7.喻不凡的文采﹑風采。 8.對皇帝文章的諛稱。
1.不凡的儀表風采。
1.喻文采炳煥。
1.對帝王的文章﹑詔書﹑敕令的諛稱。
2.指道教的符箓。
1.酒杯。借指美酒。淥,同"醲"。
1.清波。
1.清澈的池塘。
1.清澈回旋的水。
1.清水。
1.美酒。淥,同"醲"。
1.眼睛的俗稱。
1.美酒名。淥,同"醲"。
1.濕潤貌。
1.清澈的水。
2.古曲名。
1.傳說中的人名。顓頊之師。
1.美酒。淥,同"醲"。
1.酒的別稱。淥,同"醲"。
1.亦作"硉兀"。
2.高聳;突出。
3.引申為委屈不平。
4.嚴峻。
5.豪放;高亢。
1.勤勉不懈貌。
1.象聲詞。形容雷聲。
1.見"硉砵"。
1.即綠豆。
2.端硯的一種。因硯有眼如綠豆而得名。
1.物體運動貌。
1.指鹿車。
1.漢代的一種皮幣。
1.即鹿皮冠。
1.粗布。
1.地名。
2.籬落。比喻隱居之處。
1.野鹿休息活動的場所。
1.像鹿那樣跳躍著迅跑。
1.古代的一種小車。
2.鹿拉的車子。
3.佛教語。三車之一。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
1.晉孝子許孜為母墓道植松,被鹿所觸犯,許甚悲慟,后鹿忽為猛獸所殺。事見《晉書.孝友傳.許孜》◇以"鹿觸"為詩文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