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下“榔頭”。錘子。
2.
詳見“檳榔”:一種常綠喬木,樹干很高,羽狀復葉。果實可以吃,也供藥用,能助消化,又有驅除絳蟲的作用。生長在熱帶地方。
3.
見下“榔槺”。〈方〉器物長而大,笨重,用起來不方便。
1.
亦作“桹”。亦作“樃”。
2.
用以擊船舷作聲的木棒。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
2.出自《送殷淑》詩惜別耐取醉,鳴榔且長謠。
3.出自《驀山溪》詞湖平春水,菱荇縈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輕桹、游魚驚避。
4.出自《蘇武慢·江亭遠眺》詞鶴渚沙明,鷗灘雪靜,小艇鳴榔初歇。
5.出自《摸魚兒》詞是野水連天,漁榔四起,蓑笠占煙雨。
3.
見“檳榔”。木名。棕櫚科常綠喬木,產于熱帶。羽狀復葉。
1.出自《南方草木狀·檳榔》檳榔樹,高十余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實大如桃李。
2.出自《滇池饒吹》詩誰唱太平滇海曲,檳榔花發去年紅。
4.
見“檳榔”。指檳榔樹的果實。可供藥用,有消食、驅蟲等功效。
1.出自《南史·劉穆之傳》﹝穆之﹞食畢求檳榔。江氏兄弟戲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饑,何忽須此?”
2.出自《紅樓夢》妹妹有檳榔賞我一口吃。
3.出自《五雜俎·人部一》覺胸間嘈雜不可耐,乃以檳榔末取石榴根東引者,煎湯調服之。暴下如傾,得蟲數斗。
5.
見“桄榔”。木名。俗稱砂糖椰子、糖樹。常綠喬木,羽狀復葉,小葉狹而長,肉穗花序的汁可制糖,莖中的髓可制淀粉,葉柄基部的棕毛可編繩或制刷子。
1.出自《人民日報》許多珍貴的樹種,名貴的藥材,大片大片地生長著,如窄葉坡壘、烏欖、桄榔、紅山梅、木蓮、楠木、紫荊等。
2.出自《后漢書·西南夷傳·夜郎》句町縣有桄桹木,可以為面,百姓資之。
3.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布有橦華,面有桄榔。
4.出自《送番禺杜桿主簿》詩行識桄桹樹,初窺翡翠巢。
5.出自《送兄廣東參政應奎》詩青連橄欖千家雨,黃觸桄榔萬井煙。
6.出自《贈阮鼎南》詩故國桄榔三戶淚,征途鶗鴂幾人愁。
6.
見“枸桹”。木名。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木則楓柙豫樟,栟櫚枸桹。
7.
見“榔梅”。亦作“樃梅”。木名。
1.出自《本草綱目·果一·桹梅》桹梅出均州太和山。相傳真武折梅枝插于桹樹,誓曰:“吾道若成,花開果結。”后果如其言。今樹尚在五龍宮北,榔木梅實,杏形桃核。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太和山日記》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
1.時令病。
1.指時世的升平吉祥。
1.一時之俊秀。
1.時間的先后;季節的次序。
2.節候;時節。
3.時間;光陰。
4.猶時世。
5.猶承序,承順。言有條理。
1.應時的雪。
1.指帝王按時巡狩。
1.指先王遺教。
1.干旱。
2.指春天。
1.當世的要害。
2.當時有權勢的人。
1.四時的衣服。
1.拱手當心以作揖。王見諸侯的作揖禮式。
1.時代更替,社會風俗變易。泛指時世﹑風俗等都起了變化。
1.對時政的見解。舊時銓試官員項目之一。
1.即時文﹑八股文。
1.一時流行的傳染病。
1.指時人的意思。
1.因時。謂因時而動。
1.當代的英才。
1.即鰣魚。
1.當時的口語。
1.謂按季節而育養。
1.時人的稱譽。
1.指帝王適時的出游。
1.亦作"時奧"。
2.謂氣候和暖。
1.四時和月分。
2.時間;時候。
3.指節令。
1.古人迷信,認為人一生的吉兇遭際均由命運決定,并通過時間的運轉表現出來,稱為時運。
2.謂時光流轉,節序變化。
3.時代的風氣。
1.當時流行的曲調。
1.猶時相。
1.暫時。
1.當代的賢達。
1.應時的美味。
2.當代的名人。
1.唐時廷議奏對的記錄,稱"時政記"。始于唐長壽間。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館。
1.儒家謂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
1.當代的君主。
1.現時的食物。
1.亦作"時妝"。
2.時興的裝飾,打扮。
3.當代通行的裝飾,打扮。
款式新穎而富有時代感的服裝。時間性強,每隔一定時期流行一種款式。采用新的面料、輔料和工藝,對織物的結構、質地、色彩、花型等要求也較高。講究裝飾、配套。在款式、造型、色彩、紋樣、綴飾等方面不斷變化創新、標新立異。
展示服飾用的人體。可以是真人或是人造模型。真人在時裝表演和時裝攝影時,穿著時裝展覽樣品,同時伴以一定的動作、舞蹈或顯示一定的姿勢,以更好地顯示時裝效果。
1.為時人所尊崇。亦指為時人所尊崇的人。
1.時盡。指年底。
1.賞識并提拔。
1.謂了解﹑認識事物之變化。
1.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1.識別辨認。
1.識別辨認。辯﹐通"辨"。
1.辨認﹔鑒別。
1.識見及才能。
1.能識別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1.識見和氣度。
1.識知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