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毀壞。
1.出自《太玄·度》小度差差,大櫴之階。測曰:小度之差,大度傾也。
1.大湯匙。
馬的牙齒。因馬齒隨年齡而增換,故常借作自己年齡的謙稱馬齒徒增。
1.見"馬芻"。
1.見"馬船"。
1.亦作"馬舡"。
2.大船;官船。
3.運馬的船。
1.防止馬受濕氣侵襲的木墊。
1.見"馬棰"。
1.見"馬棰"。
1.亦作"馬捶"。亦作"馬垂"。
2.馬杖;馬鞕。
1.馬靴后跟上另加的金屬刺。除有裝飾作用外,還可以用來驅趕坐騎,使快跑。
1.戰國時秦人司馬錯的簡稱。
1.見"馬褡子"。
1.即馬褡子。
南非島國。在印度洋西南側,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面積627萬平方千米。人口13126萬(1995年)。首都塔那那利佛。中部為高原,兩側東陡西緩,熱帶氣候。經濟以農業為主。丁香、胡椒、華尼拉果產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出口咖啡和香料。
南印度洋西部的暖流。印度洋南赤道洋流向西流動,其中一支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轉向沿島東岸自北向南流,形成馬達加斯加暖流。
1.指粗心大意的人。
2.粗心大意;馬虎隨便。
1.一種大蜻蜓。
1.馬包。
1.方言。馬糞。
1.山名。在江西省彭澤縣東北,北臨長江。山形似馬,故名。相傳唐王勃乘舟遇神風,自此一夜達南昌。
1.騎兵肉搏戰時用的長約一米的彎形刀。
2.貝名。
3.中醫外科病名。
1.形容事情順利,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1.見"馬到成功"。
1.通車馬的大路。
2.指校場或城墻上跑馬的路。
3.指宮中允許上馬的地方。
墨西哥東馬德雷山脈、南馬德雷山脈和西馬德雷山脈的總稱。從東、南、西三面環繞墨西哥高原。各條山脈均長1200千米左右。最高峰佩尼亞山,海拔4054米。有金、銀、銅、鐵等礦藏。
西班牙的國立大學。1508年創建于馬德里。設有美術、哲學及教育、地理及歷史、語言、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地質、法學、醫學、藥學、心理、獸醫、經濟及管理、政治科學及社會、信息科學等學院。
1.一種可以手提的﹑能防風雨的煤油燈,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
1.東漢明德馬皇后與和熹鄧皇后的并稱。皆以賢德聞。
1.亦作"馬d"。
2.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
1.指古代官府文書由驛站派馬遞送。
1.舊指二十一日發的電報。
1.主要供馬幫客人投宿的客店。
1.大殿。
1.見"馬吊"。
1.即馬吊。
2.指清代同治年間馬如飛所創的蘇州彈詞唱腔。當時蘇州彈詞以俞(俞秀山)調和馬(馬如飛)調最為流行。馬擅長演唱《珍珠塔》﹐爽利清勁﹐率直如說白﹐編寫彈詞開篇很多﹐影響頗大。
長篇小說。美國杰┛恕ぢ錐刈饔1909年。水手馬丁·伊登向往成為大作家。他頂住人們的奚落嘲笑,忍受被愛人拋棄的痛苦,經過長期奮斗,終于獲得成功。成了名的馬丁·伊登,發現一切都是空虛的,終以自殺結束了生命。
1.平爐。法國工程師馬丁(pierremartin)首先奠定了平爐煉鋼法的基礎﹐因而得名。
1.馬乳。亦指用馬乳釀成的酒,即馬奶酒。
1.亦作"馬兜零"。
2.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夏日開筒狀花,紫綠色。蒴果球形,通稱馬兜玲,為鎮咳袪痰藥。根莖細長,有強烈的辛香味,有解暑﹑降壓﹑消炎﹑止痛的功效,通稱青木香。
1.見"馬兜鈴"。
1.亦稱"馬沙"。籽粒形大的豆,如蠶豆之類。
2.喂馬用的豆料。
3.云實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云實》。
1.指漢司馬相如和杜篤。
1.指馬肆。馬肆有馬成隊,故稱。
2.騎兵隊伍。
3.以馬組成的運輸隊伍。
1.見"馬垛子"。
1.夜間馱運私貨的馬匹。
1.駕車時扼住馬頸子的器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一次會戰。1914年英國、法國聯軍同德國軍隊在巴黎附近的馬恩河地區進行會戰。英法聯軍擊退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巴黎,使德軍迅速滅亡法國的企圖破滅。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并稱。
南亞群島國家。在印度洋上,跨赤道南北。由珊瑚礁組成。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21萬多(1990年),首都馬累。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
也叫福克蘭群島”。南大西洋上的群島。在南美大陸南端以東,距阿根廷500多千米。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群島原屬阿根廷,1833年被英國占領。阿、英兩國對其歸屬有爭議,曾于1982年爆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