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大魚。
1.
魚苗的總稱。
1.出自《爾雅·釋魚》魚苗的總稱。
2.出自《古今注·魚蟲》魚子曰鱦,亦曰鯤。
3.出自《蘄春語》案吾鄉人家池塘中蓄魚皆鰱,其頭大者曰胖頭,頭小者曰鰱子;其鯤曰魚苗,稍大者曰魚秧。
2.
古代傳說中的大魚。
1.出自《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2.出自《對楚王問》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
3.出自《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助汝五龍從九鯤,溺厥邑囚之昆侖。
4.出自《極蠹歌》溟鯤摶扶搖,坎蛙橫責誚。
3.
鯇魚。即草魚。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於是弛青鯤於網巨,解赪鯉於黏徽。
2.出自《閩中海錯疏·鱗下》鯇,色微黑,一名鯤。
4.
見“鯤雞”。即《鵾雞》。琴曲名。屬古相和歌。
1.出自《后芳華怨》詩白沙漫漫車轆轆,鯤雞弦中杜鵑哭。
1.枯枝,枯株。
2.猶枯萎。
1.枯朽的枝干。形容事物死氣沉沉。
1.老樹砍后長出的分枝。
1.枯干的蓬草。
2.枯蓬隨風飄蕩,因亦以之喻行蹤不定。
1.干枯﹑斷折的蓬草。因易隨風飄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蹤難定。
1.指老年人干瘦粗糙的皮膚。
1.指半邊肢體有傷﹑病。
1.凋零的浮萍。
1.枯朽之體。
1.枯干的蒲草。
1.枯萎的豆秸。
1.草木不生的沙漠。
1.干涸的壕溝。
1.干殼。
1.亦作"枯筯"。
2.指手杖。
3.引申為病軀。
1.干涸的河渠。
1.干涸的泉。亦泛指干涸的水源。
2.喻思路枯絕。
1.干枯的田地。
榮枯。
1.枯竭或豐沛。
1.老桑樹。
1.老僧;孤僧。
1.枯槁雕殘。
1.干瘦的身體。
1.謂風吹枯葉之聲。
1.干枯的尸骨。
1.謂窮困潦倒之士。
1.空守;干等。
1.骷髏。死人頭骨。
干癟消瘦~的手ㄧ~如柴。
1.已枯之樹又重獲生機。喻絕境逢生。
1.喻老年得子。
1.猶嚴霜。
指長期無雨,造成江湖流量減少,水位下降的現象。此時,江湖水源主要靠地下水補給,徑流往往很小,如久旱無雨,會出現干涸現象。
地面水流近于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而維持比較穩定且較低的水位。多產生于流域內少雨季節。也有依據歷年觀測資料確定一上限,低于此限的水位即稱枯水位。
1.枯萎而死。
2.指消亡。
1.枯槁的老松。
2.形容遒勁有力如老松。
1.指森林中由于自然枯死和風倒﹑雪壓﹑病蟲﹑火災等桅而減少的蓄積量。
1.枯萎;憔悴。
2.枯燥乏味。
1.干瘦。多形容人體。
2.喻學養不足。
1.枯老的藤蔓。
2.稱藤制的手杖。
1.見"枯形灰心"。
1.干枯的枝條。
1.指枯草的莖。
1.《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以"枯桐"為琴的別稱。
2.《晉書.張華傳》"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帝以問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于是如其言,果聲聞數里。"后因以"枯桐"代指擊鐘的直長形木魚。
1.干筍殼;竹皮。
2.謂枯竹。
1.謂生死。菀,榮,指生。
1.枯槁的蘆葦。
干枯萎縮荷葉完全~了。
1.干燥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