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違背;不合;乖離。
2.
同“暌”。
3.
見“睽睽”。睜大眼睛注視的樣子。
4.
動詞
怒目而視。
1.
《易》卦名。《兌》下《離》上。按,《易·系辭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1.出自《易·睽》睽,小事吉。
2.出自《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奕思之微,秋儲無以競巧;取《睽》之妙,流睇未足稱奇。
2.
乖離;違背。
1.出自《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
2.出自《法言·重黎》秦失其猷,罷侯置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
3.出自《文心雕龍·聲律》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離句而必睽。
4.出自《九諷·見逐》耳方聰兮忽睽,目方視兮忽盲。
3.
反目;怒目而視。
1.出自《貞符》交焉而爭,睽焉而斗,力大者搏,齒利者嚙,爪剛者決,群眾者軋,兵良者殺。
4.
見“睽睽”。張目注視貌。
1.出自《鄆州溪堂詩》序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公於此時,能安以治之,其功為大。
2.出自《終論一》今州縣睽睽不能安息,人臣之精力消耗疲竭,不可復有所為者,盡坐此錢而已。
3.出自《與華郎中補庵書》茍出其橐中朽腐棄余,尚足以活宗戚閭里無限垂絕之命。乃睽睽相視,不少動乎其心。
4.出自《獨特的旋律》我簡直坐立不安了,好像在睽睽眾目前面演說的不是她,倒似乎是我自己呢!
5.
見“睽罛”。高峻深邃貌。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馺娑、駘蕩,燾奡桔桀;枍詣、承光,睽罛庨豁。
2.出自《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豁達其外,睽罛其中,云軒水閣,當亭無暑。
6.
春秋楚地名。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
1.古指異域向朝廷修好朝貢時的呈書。因需翻譯﹐故稱。
2.翻譯書籍。
1.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翻譯述說。
1.通好﹐交往。
1.翻譯。
1.翻譯成的文字。
1.翻譯和詢問。
1.《禮記.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譯。"后因以"譯象"指翻譯人員。
1.籬笆。
1.船上掌舵的人。
1.荑﹑稗為二草名,似禾,實比谷小,亦可食。荑,通"稊"。
1.《易.大過》"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稊,通"荑",草木所生的嫩芽。"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喻絕處逢生;起死回生。
1.《詩.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后因以"荑手"指女子白嫩柔潤的手。
1.招人喜愛。
2.遺留及于后世之愛。
1.招致責難。
1.軟體動物。殼三角形,表厚外黑。生活在淺海巖石上。肉味鮮美。俗稱殼菜或淡菜。
1.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彼裘紱于何有,貽塵謗于后王。"后以"貽塵"指遭受后人的譏誚。
1.猶見笑。
1.留下惡名。
1.留下惡名。
1.猶言遺臭萬年。
1.流傳。
1.使蒙受恥辱。
1.流毒。
1.留下典范;使成典范。
2.指留下的典范。
1.留下美名。
1.謂影響﹑感化。
1.謂積福澤以遺子孫。
1.《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谷。"鄭玄箋"天使女所福祿之人,謂群臣也。其舉事盡得其宜,受天之多祿。"后以"貽谷"指父祖的遺蔭。
1.見"貽禍"。
1.留下禍害;使受損害。
1.猶遺憾。
1.留下禍患;使受害。
1.留下悔恨。
1.亦作"貽祻"。
2.使受害;留下禍害。
1.招致譏責。
1.留有鑒戒。
1.獲罪。
1.指留傳;遺留。語出《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后世。"
2.特指傳位。
3.指子孫;后嗣。
1.《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貽厥孫謀"謂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
1.留下羞愧。
1.謂遺留虐政。
1.獲罪。
1.遺留。
1.留下禍亂,使受禍亂。
1.《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后以"貽謀"指父祖對子孫的訓誨。
1.使惦念。
1.《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按,《玉篇.言部》引《字書》"詒,或為貽字。"后以"貽戚"指留下煩惱。
1.丟棄,遺棄。
1.見"貽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