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似龍,一足。
2.
名詞
夔州,舊府名,府治在今重慶奉節。
3.
名詞
(Kuí)姓。
1.
亦作“蘷”。
2.
傳說中的獸名。
1.出自《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2.出自《莊子·秋水》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p>
3.出自《說文·夂部》夔,神魖也。如龍,一足……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3.
山林中的精怪。
1.出自《國語·魯語下》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p>
4.
人名。相傳舜時樂官。
1.出自《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2.出自《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
5.
恭敬貌。
1.出自《新書·勸學》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蛇進,而后敢問。
6.
見“夔跜”。跳動。
1.出自《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詩河宗躍踢,海介夔跜。
7.
古國名。參見“夔子”。
1.出自《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人滅夔。
1.民家的田地。亦指農事。
1.亦作"民仇"。
2.謂人民怨恨﹑反對。
3.人民的仇恨。
1.民風質樸敦厚。
1.謂百姓的訴狀。
1.民眾的憂愁。
1.農家居住的村莊。
1.民間往來的道路。
1.民眾的道德。
2.指有德之人。
3.猶民力。
1.民間的故實。
1.舊指壯丁。
1.指對人民有害的人。語本《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2.人民受損害。
1.人們的謠言。語本《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亦孔之將。"鄭玄箋"訛﹐偽也。"
調整一定范圍內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通常規定個人、法人因經濟利益而形成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中國于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中國還有婚姻法、繼承法等單行民事法律。
1.冥頑。指昏亂﹑不明事理的人。民﹐通"冥"。
1.屬于私人所有的住房;民用住房。
1.人民的憤恨。
1.民間的風尚。
1.宮女入宮前所嫁的丈夫。
2.服公役的民工。
1.平民的衣服。
1.人民負擔。
1.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1.人民所納的賦稅。
1.民眾處世的準繩。
1.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
1.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脂﹑膏﹐油脂。
1.在政府動員組織下﹐從事某項工作的民間勞動力。
1.清代宗室封公者稱國公;漢人封公者曰民公。
1.治民有勞績。
2.百姓的職事。多指務農之事。
1.主持民政的官吏。與軍官對稱。
1.猶民瘼。
先秦時孟子的政治思想。認為在治理國家統一天下問題上,民心最重要,是國家安危的關鍵,而君主為輕。這種主張在歷史上曾產生過積極影響。
1.民主國家。亦相對于君主國而言。
1.人民的禍害。
1.舊指民間有權勢者。
1.猶言民樂年豐。
1.民家的廁所。
1.民眾的準則。
1.民眾的疾苦。
2.民間疫病。
1.居民的戶籍。亦指有戶籍的居民。
1.人民行為的準則。
1.民望所寄。舊時指地方官。
1.泛指精美的絲織品。
1.見"羅網"。
1.羅帳。
1.絲制帷幔。
1.雜沓。
1.羅狀的花紋。
2.宋蘇軾戲稱硯為"羅文"﹐并作《萬石君羅文傳》云"中書舍人羅文﹐久典書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其以歙之祁門三百戶封文號萬石君﹐世世勿絶。"
1.回旋的花紋或水紋等。
2.螺圈形封閉式的指紋。亦泛指指紋。
1.猶言布滿四周角落。
1.有環狀紋理的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