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潰決,大水沖開堤岸。
2.
動詞
〈書〉突破(包圍)。
3.
動詞
敗散;逃散。
4.
動詞
肌肉組織腐爛。
1.
水沖破堤防。
1.出自《國語·周語上》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2.出自《漢書·文帝紀》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
3.出自《默觚上·學篇六》針芒泄元氣,蟻漏潰江河。
2.
亂流;漫溢。
1.出自《文選·木華〈海賦〉》??踔湛濼,沸潰渝溢。
2.出自《光祿大夫靳公墓志銘》時河道大壞,自蕭縣以下,黃水四潰,不復歸海。
3.
水合流。
1.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濞洶洶其無聲兮,潰淡淡而并入。
4.
敗逃,散亂。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
2.出自《三國演義》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軍回軍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
3.出自《書信集·致許壽裳》但彼局內潰已久,無可救藥,只能聽之而已。
5.
毀壞。
1.出自《墨子·非攻下》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
2.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去縛系柱,燒刀灼潰兩目,生割兩股。
3.出自《圣武記》潛遣死士,繞寨西小徑潰其柵。
6.
盛怒貌。
1.出自《詩·邶風,谷風》有洸有潰,既詒我肆。
2.出自《馳射賦》旝動鼓震,噪聲雷潰。
7.
爛。
1.出自《素問·五常政大論》其動瘍涌分潰癰腫。
2.出自《論衡·幸偶》氣結閼積,聚為癰,潰為疽,創,流血出膿。
3.出自《吳都賦》蒲陶亂潰,若榴競裂。
4.出自《露營之歌》濕云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8.
通“遂”。達到。
1.出自《詩·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騎驛馬傳遞公文的人適見驛騎馳來。
1.驛舍的圍墻。
1.驛路上的橋。
1.憑以乘用驛站車馬﹑使用夫役的紙券。
1.擾動;騷亂。驛,通"繹"。
1.傳舍;旅店。
1.指驛吏。
古代傳遞公文的人折花逢驛使。
1.《太平御覽》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花詩曰'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驛使梅花"表示對親友的問候及思念。
1.經驛站遞送的文書。
1.驛路旁所種的樹。
1.唐代管理驛站的官員。
1.以驛馬遞送。
1.唐代供驛站費用所置的田地。
1.驛舍的廳堂。
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處所風帆數驛亭。
1.驛站的庭院。
1.驛舍。
1.驛使傳遞的信件。借指親友的音信。
1.乘驛馬疾行。
1.由驛站供應的糧食。
1.乘驛馬巡行。
1.乘驛車前往迎接。
1.長勢旺盛貌。驛﹐通"繹"。
2.連續不斷貌。
1.指書信。古時書信經驛站傳遞,故稱。
1.傳遞文書﹑信件的機構。
1.謂駕御驛馬。
1.即驛墻。
1.指驛丞。
①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中途換馬、歇宿的地方設立驛站。②日本稱車站”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
1.以驛馬傳召。
1.指驛站傳遞信件的業務。
1.清代傳遞文報函件辦理郵務的機構。
1.猶驛送。
1.驛站。也指驛馬。
2.謂使用驛馬。
1.即驛船。
1.古代驛站的吏役。
1.擔任驛站差役的士卒。
2.指郵差。
1.見"奕祀"。
1.奕世﹐累世。
1.光顯貌。
1.見"奕棋"。
1.亦作"奕棊"。亦作"奕碁"。
2.下棋。古代多指下圍棋。
1.見"奕棋"。
清末官員。滿洲鑲藍旗人。道光帝侄。鴉片戰爭時任靖逆將軍,赴廣州督師。不聽林則徐建議,在廣州被圍時向英軍求和。英軍進攻福建、浙江,又不出兵應援。戰后被革職◇在任黑龍江將軍時,與沙俄簽訂《中俄璦琿條約》。
累世;世代奕世載德|奕世相傳|子孫奕世|奕世受恩。
1.亦作"奕秚"。
2.世代﹐代代。
1.舊時族中所置的贍濟族人的田莊。
2.地方或同鄉聚資修建的暫厝棺木的處所。
1.表示忠義的誓書。
1.橫笛加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