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賜給;賜與。
1.出自《國語·魯語下》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
2.出自《擬古》詩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
3.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頃奉到十八日惠函,同時亦得家母書,知蒙存問,且貺佳品,不勝感謝。
2.
賜贈之物。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豈唯寡君,舉群臣實受其貺。
2.出自《魏書·世祖太武帝紀上》天降嘉貺,將何德以酬之?
3.出自《夜譚隨錄·譚九》譚曰:“假一席地,得一夕安,已承厚貺,敢過望耶?”
3.
特指他人贈與的書信或詩文。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趙壹》輒誦來貺,永以自慰。
2.出自《答東阿王書》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
3.出自《〈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4.
喜歡,喜悅。
1.出自《詩·小雅·彤弓》我有嘉賓,中心貺之。
5.
張大。
1.出自《淮南子·本經》夫人相樂無所發貺,故圣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
6.
通“況”。比況。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統世以自貺。
7.
水名。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翼望之山,湍水出焉,東流注于濟;貺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漢,其中多蛟。
在某種條件或環境中長期養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孫,習性驕逸。
1.猶學習。
1.猶言習焉不察。
1.猶言習焉不察。
1.素養。
1.攻習學業,鉆研學問。
2.學習職業。
1.演習禮儀。
因為習慣了,就當做平常的事初若令人怒發沖冠,不可忍耐,久亦習以為常矣。
1.學習技術﹑手藝。
1.猶練習。
1.演習。
2.頻頻使用;慣用。
3.沿用。
1.謂長期的習慣將會形成一定的性格。
1.練習作戰。
1.文章﹑繪畫等類的練習作品。
1.以葦席或高粱篾席縫制成的包。
1.謂為賓客設置席位。
2.筵席上的賓客。
1.亦作"席不暇暖"。
2.謂席子未及坐暖即離去。形容忙于奔走,無時間久留。語出《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1.可以編席或鞋等生活用品的草。
1.憑借恩寵。
1.座位的次序。
2.坐間,坐席之上。
1.謂以毯鋪路。
原指席子鋪在地上供坐臥◇泛指在地上坐臥席地依墻而坐。
1.以地為席以天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臥。
1.坐席的首位。
1.船帆。
1.即席門。喻家貧。
1.謂飲食豐盛,生活闊綽。
1.亦作"帝履豐厚"。
2.謂生活好,福澤厚。
3.指闊綽。
1.坐席與障雨用的蓋。《禮記.曲禮下》"j策﹑幾杖﹑席蓋﹑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門。"孫希旦集解"席,坐席也。朝內卿大夫視事之室,蓋有君所常設之席,故不可持席以入,嫌其自表異也。蓋以御雨,亦以表尊,朝位在庭,雨則廢持蓋,嫌其表尊也。"一說謂喪車蓋。參閱《禮記.曲禮下》鄭玄注。
1.亦作"席藁"。
2.以稿薦為坐席。古時臣下表示請罪的一種方式。亦用作居喪的禮節。
3.指貧家的坐臥之具。
1.席藁。藁,指用禾稈編成的席子。坐臥藁上是古人請罪的一種方式,因以指請罪。
1.見"席槀"。
1.《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孔穎達疏"函,容也。既來講說,則所布兩席中間相去使容一丈之地,足以指畫也。"謂師生間坐位相隔一丈,便于指畫◇用以指講學。
1.以草席臨時搭造的號房。
1.猶蓬戶。指貧寒之家。
1.塞北牧草名。亦稱塞蘆,可飼馬。
1.席子和草薦。亦泛指鋪墊物。
1.憑借;倚仗。
1.唐人宴飲時以一人為錄事,執行酒令,稱席糾,亦稱酒糾。
1.鋪墊用具。
像卷席子樣收刮個精光將財物席卷而去|席卷天下,包舉宇內。
1.見"席豐履厚"。
1.古帽名。以藤席為骨架,形似氈笠,四緣垂下,可蔽日遮顏。
1.宋李巽年輕時累舉不第,其鄉人諷嘲曰"李秀才應舉,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時得離身?"后李巽仕至度支郎中,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乘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事見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即因以"席帽離身"指讀書人應科舉考試及第做官。
1.以席為門。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后世以"席門"喻指清貧之家或隱者之居。
1.見"席門窮巷"。
1.亦作"席門蓬巷"。
2.形容所居之處窮僻簡陋。
1.筵席上與主人相對的客位。
2.筵席。
3.指筵席上的酒菜。
1.即細篾兒。用葦子﹑竹子﹑高粱稈等的皮劈開而成的細長的薄片,用來編席﹑簍子﹑草帽等。
1.猶言幕府座上。指舊時軍政大吏的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