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懬”的今字。亦作“爌”。
2.
明白;明朗;明亮。
1.出自《后漢書·竇融傳》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fā)矇。
2.出自《與吳季重書》得所來訊文采委曲……申詠反覆,曠若復面。
3.出自《富春渚》詩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
3.
空曠;開闊。
1.出自《老子》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2.出自《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3.出自《早春錢塘湖晚眺》詩仰視天宇曠,俯登云樹重。
4.
指廣大,寬廣。
1.出自《五臣論》帝業(yè)至重,天下至曠。
2.出自《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天回兔欲落,河曠鵲停飛。
5.
荒廢。
1.出自《書·皋陶謨》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2.出自《呂氏春秋·無義》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6.
指失職。
1.出自《說苑·正諫》趙簡子曰:“今吾伐國失國,是吾曠也。”於是罷師而歸。
2.出自《上范公參政書》閣下所為,於時亦孜孜數(shù)有建白,未甚為曠,是何毀之多也。
7.
徒然,徒勞。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民不罷勞,死知不曠。
2.出自《有所思》詩君子事行役,再空芳歲期。美人曠延佇,萬里浮云思。
8.
空缺。
1.出自《孟子·離婁上》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
2.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宸極不可以曠,神器豈容無主?
3.出自《古今小說·裴晉公義還原配》老夫不能杜絕饋遺,以致足下久曠琴瑟之樂,老夫之罪也。
9.
匱乏。
1.出自《國語·楚語下》民多曠也,而我取富也,是勤民以自封,死無日矣。
10.
指使窮匱。
1.出自《國語·越語下》無曠其眾,以為亂梯。
11.
遙遠。
1.出自《擬涉江采芙蓉》詩故鄉(xiāng)一何曠,山川阻且難。
2.出自《為蕭揚州薦士表》室邇人曠,物疏道親。
3.出自《太平廣記》心親道曠,室邇人遐。
12.
遠離;疏遠。
1.出自《呂氏春秋·長見》莧嘻數(shù)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而不谷得焉。
2.出自《浮萍篇》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
3.出自《與蕭維斗書》天生賢哲,常曠數(shù)百載不一二見。
13.
長久,久遠。
1.出自《文選·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二》形影參商乖,音息曠不達。
2.出自《平淮西碑》外多失朝,曠不嶽狩,百隸怠官,事亡其舊。
3.出自《廣雅?釋詁一》曠,遠也。
14.
豁達。
1.出自《思舊賦》嵇志遠而踈,呂心曠而放。
2.出自《貴耳集》漢人尚氣好博,晉人尚曠好醉。
3.出自《漱華隨筆·先太仆》觀此可以見先王父讀書之勤,襟期之曠矣。
15.
荒涼,荒蕪。參見“曠蕪”。
1.出自《魏都賦》伊洛榛曠,崤函荒蕪。
2.出自《答趙郡王孝恭等請封禪手詔》田疇多曠,倉廩猶虛。
16.
指無妻的成年男子。亦指無夫的成年女子。
1.出自《后漢書·荀爽傳》通怨曠,和陰陽。
2.出自《東郭記·鉆穴隙》奴非怨女君非曠,慢勞相訪。
17.
指成年男子無婦獨居。參見“曠女”。
1.出自《新唐書·狄仁杰傳》行役既久,怨曠者多。
2.出自《死水微瀾》他因為曠久了,所以對于嫖字,更為起勁。
18.
姓。清有曠敏本。見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二六。
1.出自《廣韻?宕韻》曠,姓。
1.猶馬爬。
1.如馬那樣趴伏。多形容向前跌倒,四肢﹑身體著地,摔得很重。
1.見"馬爬"。
1.用馬力轉動的鼓風器具。
1.官員因公遠行,支用驛站車馬的憑證。
2.指管馬的兵役。
1.王瓜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王瓜》。
1.馭馬的嚼子和韁繩。
1.養(yǎng)馬的簡陋房屋。
1.謂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
1.指迎神賽會時迎神像出廟行列中開路的執(zhí)事。
1.亦作"馬匹"。
2.馬的總稱。馬以匹計,故稱。
1.愛馬之癖。
1.比喻諂媚奉承的行為或話語。
1.亦作"馬屁浡"。亦作"馬?勃"。
2.即馬勃。
1.指精于逢迎拍馬的人。
1.水草名。
1.跑馬場為賭馬者發(fā)行的彩票。
1.見"馬廄"。
1.見"馬鋪"。
1.方言。十分之七八;大概。
馬其頓的主體民族。另有少數(shù)分布在歐洲南部。約134萬人(1987年)。講馬其頓語。信東正教,少數(shù)信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養(yǎng)羊業(yè)發(fā)達,部分從事工業(yè)。
古代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國家。公元前5世紀形成。腓力二世在位時(前359-前336),勢力強盛,積極擴張,成為希臘諸城邦的霸主。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位后,遠征東方,滅亡波斯帝國,形成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后,帝國瓦解◇由安提柯王朝統(tǒng)治,經(jīng)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被羅馬征服,前148年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1.坐騎。
2.指騎兵。
1.水蛭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水蛭》。
1.野菜名。與芹相似,嫩時可食。也稱牛蔪﹑野茴香。
1.馬的前面。
2.戲曲術語。同"馬后"相對。舊指演員通過減少唱詞﹑念白和加快演唱速度以壓縮演出時間。
1.在上司或主子面前曲意逢迎,格外殷勤。
1.占法的一種。相傳為三國蜀諸葛亮所創(chuàng)制。據(jù)說以筆畫圈,中書"馬"字,四周任意作畫,以奇偶定吉兇。方法簡單,立即可占,故稱馬前課。
1.馬前卒。
在馬車前供役使的人。比喻為人效力的人革命軍馬前卒。
1.一種幣面鑄有馬圖案的銅錢。
2.舊時醫(yī)生出診的車馬費。
3.番木鱉。常綠喬木,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綠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黃色。種子圓盤形,極毒,干燥后入藥。原產(chǎn)印度等地。
4.藤本植物,葉子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漿果球形,成熟時橘紅色。種子長圓形而扁,干燥后入藥。產(chǎn)于我國云南等地。
1.馬上使用的長竿上裝有金屬尖頭的武器。
2.近代現(xiàn)代騎兵用的一種槍。性能和構造跟步槍相似,但較短而輕便,射程較步槍近。
1.漢司馬相如字長卿,后人遂稱之為馬卿。
1.駕車時絡于馬后的革帶。
馬術運動項目之一。球場兩端線中間各設球門。雙方各四人上場,每人執(zhí)球杖。以球擊入對方球門為得分。比賽共四局,每局8分鐘,得分多者為勝。
1.用馬皮制的外衣。
1.據(jù)《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為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xiāng)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zhàn)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因以"馬去馬歸"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
1.馬廄。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鄧縣東北。
1.即馬票。
1.裙子之一種。
1.比喻人才得到充分的鹽和任用。
1.即馬流人。
2.傳說中的水生動物。
1.正月初六日。
2.每個月的二十一日。平水韻上聲第二十一韻韻目為馬,故二十一日舊時簡稱馬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指使武漢國民政府管轄區(qū)的反動軍官叛變革命。在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的策動下,該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指揮全團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長沙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突然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nóng)會及其他革命組織。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百余人,被捕三千余人。因這一天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稱馬日事變”。這一事變成為蔣介石、汪精衛(wèi)集團公開合流的信號。
1.行軍時乘馬居前以壯軍容的軍官。
1.指馬融施帳高堂,前授生徒,后列女樂之事。
1.形容人馬熙攘。
1.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
2.形容馬行疾速。語本《南史.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xiāng)里,騎快馬如龍。'"
1.形容人馬熙熙攘攘的景象。語出《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1.同"馬如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