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骷髏”。干枯無肉的死人頭骨或全副骨骼。
1.
見“骷髏”。無皮肉毛發的全副死人骨骼或頭骨。
1.出自《西游記》唐僧大驚道:“悟空,這個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髏?”
2.出自《尋親記·局騙》他道我是活骷髏,不是舊日才郎。
3.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其女月孛有骷髏骨,擊之敵頭即痛,二日死。
4.出自《紅樓夢》(賈瑞)拿起“風月鑒”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立在里面。
5.出自《玄怪錄·張寵奴》又三數里,路隅有朽骷髏,旁有穿穴草生其中。
2.
見“骷髏”。泛指尸骨。
1.出自《七修類稿·詩文六·元末僧》嘗記元僧有詩云:“百丈巖頭掛草鞋,流行坎止任安排,老僧腳底從來闊,未必骷髏就此埋。”
2.出自《紅樓夢》見了無數女子,說是都變了鬼怪似的,也有變做骷髏兒的。
3.
見“骷髏”。比喻瘦成皮包骨的人。
1.出自《慎鸞交·悲控》未哩,才瘦到眉眶,少不的要眼兒深,鼻兒高,齒兒空,唇兒曠也,才算個病骷髏。
4.
見“骷髏”。借指鬼魂。
1.出自《烈哉汪氏婦》詩唯有江水湯湯似鼓鳴,黃昏月黑骷髏語。
1.詈詞。猶孬種。
1.驢。
1.泛指地方。閭﹑部,古代均指某一區域單位。
1.猶鄉里,鄰里。
1.即遼寧省醫無閭山。
1.古代里巷的門。
2.借指街坊,里巷。
1.古代里門所設用以阻止通行的障礙物。
1.村戶。
1.房屋﹑水井等建筑物。
2.閭里,居民聚居之處。
1.指屋門所在。
1.即閭姝。
1.復姓『有閭葵班。見明楊慎《丹鉛總錄.人品.蓋姓有二》。
1.閭胥。
1.村莊。
1.傳說中的獸名。
1.猶里巷。
1.指里巷和墓道的門前。古代旌表人物,常在這兩處建坊題字。
1.里巷。
1.古地名。
2.復姓。
1.醫無閭山的省稱。山在遼寧省北鎮縣西,大凌河以東。
1.房屋﹑居室。
1.閭里鄉社。
1.周代官名。《周禮.地官.閭師》"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征其賦。"后借指地方小官。
1.古代閭巷的小吏。
1.街巷;市集。
1.指家室。
1.古代美女名。
1.街市。
1.指鄉里;民間。
1.《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五人為伍,十人為聯;四閭為族,八閭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相葬埋。"閭﹑伍均為古代民戶編次的單位,后以"閭伍"指平民所居。
1.里巷;鄉里。
2.借指民間。
3.借指平民。
1.周代鄉官名。掌管一閭政事的小吏。
1.即閭姝。
1.里巷內外的門◇多借指里巷。
2.泛指民間。
3.借指平民。
1.謂平民安居。
1.里巷遍地。形容房屋眾多,市集繁華。
1.民間醫生。
1.猶鄉里。
1.居住于閭巷右側的人家。借指富豪。
1.指里巷。
1.古行射禮時用以盛算之具。刻木為閭形,鑿其背為口,國君郊射時用以承納射中的數籌。
秦時貧賤者的居住地,也指平民發閭左適(謫)戍漁陽九百人。
1.香氣濃郁。
1.亦作"氀褐"。
2.古代一種較粗的毛織物品。
1.見"氀毼"。
1.古代的兩種祭名。其祭多在歲終﹐故常并稱。古時貧民﹐必待"膢臘"方得飲酒食肉。
2.借指屠戮如牲畜。
1.?茹。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后來,值康不在,喜(康之兄)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忻。故作'鳳'字,凡鳥也。"后亦以"呂安題鳳"喻造訪不遇。
戰國末年秦國政治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是陽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因幫助秦莊襄王繼位有功,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后,年幼的嬴政繼位,仍任相國,稱為仲父”。門下有賓客三千,家僮萬人。令賓客編著《呂氏春秋》,匯合先秦各派學說,故有雜家之稱。秦王政親理政務后被免職遷往外地,不久憂懼自殺。
1.《宋史.呂端傳》"時呂蒙正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決意相之。"故后人有聯語曰"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后用以形容人在重大問題上能明辨是非﹑堅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