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連在骨頭上的肉;比喻關鍵、要害的部位。
2.
動詞
表示許可;同意。
3.
動詞
助動詞。表示主觀上樂意;表示接受要求。
4.
名詞
(Kěn)姓。
1.
“肎”的今字。亦作“肻”。
2.
表示應允,同意。
1.出自《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2.出自《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3.出自《史記·大宛列傳》單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使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
4.出自《后庭花》只要你秀才肯做迷心耍,不須今夜遭囚,免了每日隨衙。
5.出自《紅樓夢》今見有人欺負秦鐘,如何肯依?
6.出自《韋護》他要她答應一個要求,才肯出去。
7.出自《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戰(zhàn),楚眾大敗。
8.出自《檢校尚書劉公墓志銘》即日與使者俱西,大熱,旦暮馳不息,疾大發(fā),左右手轡止之,公不肯。
3.
表示樂意、愿意。
1.出自《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2.出自《文心雕龍·總術》凡精慮造文,各競新麗,多欲練辭,莫肯研術。
3.出自《儒林外史》尊府大家,園亭花木甲于江北,為什么肯搬在這里?
4.出自《寒夜》他只要肯好好養(yǎng)病,一定治得好。
5.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三》公甫文伯官于魯,病死……其母聞之,不肯哭也。
4.
副詞。表示反問。猶豈。
1.出自《贈別于群投筆赴安西》詩本持鄉(xiāng)曲譽,肯料泥涂辱。
2.出自《聞一二故人相繼而逝》詩我福肯如郭,我德敢望顏!
3.出自《喜遷鶯·瓊花》詞沉水濃薰,蜂黃淡染,自有絕塵香韻。也知世間無對,肯許浮花相近。
4.出自《論衡·異虛》如以夷狄獻之則為吉,使暢草生於周家,肯謂之(不)善乎?
5.出自《問孔》《春秋》之義,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貶纖介,觀《春秋》之義,肯是之乎?
5.
副詞。恰恰。參見“肯分”。
1.出自《奉寄子思以代別》詩全家欲出嶺云外,匹馬肯尋山雨中。
2.出自《贈武道士彈賀若》詩清風終日自開簾,涼月今宵肯掛檐。
3.出自《琵琶記·才俊登程》思鄉(xiāng)遠,愁路貧,肯如十度謁侯門。
6.
附著在骨頭上的肉。參見“肯綮”。
1.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
2.出自《頤軒》詩序庖丁不以肯綮嬰其解牛之刀,痀瘺丈人不以萬物易蜩之翼。
3.出自《笑笑錄·食羊骨》骨間亦有微肉,熟漉出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
1.亦作"水陼"。水中小塊陸地。
2.水邊。
1.文具名。專供注水于硯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2.《水經注》的省稱。
1.方言$霓。
1.中草藥紫蘇的別名。參閱宋陶谷《清異錄.藥譜》﹑明陶宗儀《輟耕錄.藥譜》。
①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水準線。②猶水平”。業(yè)務、生產、生活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寫作水準|業(yè)務水準|提高生活水準。
簡稱水準尺”。進行水準測量的工具。與水準儀配合使用。長3米。有兩種(1)普通水準標尺。用優(yōu)質木料或金屬材料制成。尺面上繪有黑白或紅白相間的厘米分格。(2)精密水準標尺。在木制尺殼內安裝一條因瓦合金帶,為提高測量精度帶上繪有兩排間隔為1厘米或05厘米的分劃線,兩排讀數相差一個常數。
測量地面兩點間高差的儀器。借助管狀水準器能使望遠鏡視準軸水平,配合水準標尺進行水準測量。常用的有微傾水準儀、自動安平水準儀和激光水平儀等。
國家高程系統(tǒng)的起算點。用作推算全國大地點高程的依據。中國過去曾先后在大沽、吳淞口等地設置水準原點,從1956年起改設在青島,其高程是根據青島驗潮站歷年記錄資料所確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零點。
能得到天然降水補給的地面和地下淡水源。常以年為周期,以水量(米3)進行計算。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萬億米3,呈現東南沿海豐水,西北高原少水;夏秋季水多,冬春季水少的特點∠理調節(jié)開發(fā)、綜合利用水資源,是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水里浸泡。
2.水跡。
1.《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后因稱海為"水宗"。
1.神話傳說中的水中兵卒。
分布于貴州的少數民族。約347萬人(1990年)。用水語。曾有古老文字水書”,通用漢文。信奉萬物有靈。喜跳銅鼓舞、蘆笙舞。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端節(jié)等。主要從事農業(yè)。
1.方言。指好閑扯且無節(jié)制的人。
1.瓦工,泥水匠。
1.制造豆腐的作坊。通常稱豆腐坊。
1.用熔點較低的鉛錫合金焊料連接金屬的一種釬焊方法。
1.比喻中看不中用的人。
1.揩物佩巾。
1.拭手的巾帕。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時的裝飾。《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后遂以"帨縭"并稱作為嫁妝的代稱。
1.佩巾與韖帶。
1.指妝奩。
1.濁酒過濾成的清酒。齊,濁酒。
1.用灰過濾后的清水。
2.古代祭祀用的白酒和清水。
1.指拭勺子以酌酒。《周禮.春官.司尊彝》"盎齊涚酌。"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涚酌者﹐捝拭勺而酌也。"孫詒讓正義引段玉裁曰"司農讀涚為'捝'﹐捝拭猶拂拭也。"一說﹐謂以清酒羼入用竹筐過濾。涚﹐濾酒使清;酌﹐指過濾之方法。見林尹《今注》。
1.解去馬鞍。稅﹐通"捝"﹑"脫"。
1.脫驂。解下驂馬。稅,通"捝"﹑"脫"。《禮記.檀弓上》"孔子之衛(wèi),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稅驂而賻之。"一本作"脫驂"。陸德明釋文"稅,本又作說。"后遂以"稅驂"為臨故人之喪或追念已亡故人之典。亦借以指故人亡故。
1.征稅的產業(yè)。
1.征稅的場所。
1.征收的貨幣。
1.停車。
1.征稅機關收稅后給與納稅人的憑證。
1.掌管稅收的宦官。明時各省稅收皆由宦官掌握﹐故有此名。
1.猶稅屋。
1.謂放置調度。
1.按稅率繳納的稅款數額。
1.關于征稅的法規(guī)。
1.古時用稀疏細布所制的喪服。稅﹐通"繐"
1.納稅負擔。
1.田賦;征收田賦。
1.舊時在水陸交通﹑商人聚集的地方﹐所設的收稅機關。
1.納稅戶。
1.方言。即大地主。
課稅基礎”的簡稱。據以課征各種稅收的經濟來源。課稅對象的總稱。如各種流轉稅的稅基為一切商品流轉額和非商品流轉額(勞務收入額);各種收益稅的稅基為納稅人的純收益或總收益。
1.征稅的簿冊。
1.脫掉鎧甲。稅﹐通"捝"﹑"脫"。
1.猶解駕﹐停車。謂休息或歸宿。稅﹐通"捝"﹑"脫"。
1.唐代征收房屋稅法。
1.解甲。謂戰(zhàn)事止息。稅﹐通"捝"﹑"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