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草木的枝莖。
2.
名詞
斧子的柄。
3.
名詞
(Kē)姓。
4.
見“柯爾克孜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龍江。
1.
常綠喬木。葉全緣或有齒缺,螺旋狀排列;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隔年成熟;木材堅硬,供建筑、制器物之用。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柯樹》。
2.
草木的枝莖。
1.出自《禮記·禮器》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2.出自《韓非子·喻老》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4.出自《送石賡歸寧》詩忽隨雁南飛,當此葉辭柯。
5.出自《贈吳興公》詩逝水無回瀾,落花難上柯。
3.
斧柄。
1.出自《詩·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2.出自《國語·晉語八》今若大其柯,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閑。
3.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有斧無柯,何以自濟。
4.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辛讜言於杜慆,請出求救於淮浙。夜,帥敢死士十人,執長柯斧,乘小舟,潛往斫賊水寨而出。
5.出自《西游記》??伦「隽滞?,趨步將身上石崖。
4.
古為長三尺之稱。引申為法則。
1.出自《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轂長半柯,其圍一柯有半,輻長一柯有半。
2.出自《爾雅·釋詁》柯……法也。
3.出自《詩經稗疏·豳風》上古之事質,不別立尺度,即以斧斤之柄為則。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凡為車之事,皆以此為尺度,故《爾雅》曰:“柯,法也?!?/p>
5.
碗、盂一類的器物。
1.出自《荀子·正論》故魯人以榶,衛人用柯,齊人用一革。
2.出自《方言》盂,宋、楚、魏之間或謂之碗,碗謂之盂……盂謂之柯。
6.
同“閜”。大耳杯。
1.出自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墓竹簡柯二雙。
7.
指船。
1.出自《泛水曲》閱芳無留瞬,弄桂不停柯。水上秋日鮮,西山碧峨峨。
8.
古地名。春秋衛地。在今河南省內黃縣東北。
1.出自《春秋·莊公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於柯。
9.
姓。
1.出自《廣韻?歌韻》柯,姓。吳公子柯盧之后,何氏姓苑云:吳人也。又虜姓。后魏書柯拔氏后改為柯氏。望在河南。
1.明董其昌所刻叢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鐘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晉唐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后毀于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戲鴻"。
1.猶戲言。
1.幻術;虛幻。
1.伏羲的別稱。戲,通"羲"。
1.有旗的戟。
1.謂擺酒演戲。
1.賭具和游戲用具的統稱。
2.演戲的道具。
由演員扮演角色,為觀眾表演故事情節的藝術。是以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成分的綜合,按作品類型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等,按題材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等。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戲劇(英文drama)即指話劇。
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用以體現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并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在中國戲曲中習稱行頭”。
1.謂離奇﹐不平常。
1.指專門陪主人尋歡作樂的人。
1.原謂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色斑斕之衣,扮小兒之狀以娛雙親◇作為孝養父母之典。
1.娛樂。
1.表演雜技戲曲的樓臺。
1.漫不經心的言論。
2.佛教語。謂非理﹑無義的言論。
1.馳馬取樂。
2.戲馬臺的省稱。
1.古跡名。在江蘇省銅山縣南。即項羽涼馬臺。晉義熙中,劉裕曾大會賓客賦詩于此。
2.古跡名。在河北臨漳縣西。又名閱馬臺◇趙石虎所筑?;呐_上施放響箭,作為軍騎出入的信號。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
3.古跡名。在江蘇省江都縣。臺下有路,名玉鉤斜,是隋代埋葬宮女的地方。見《嘉慶一統志.揚州府二》。
1.戲曲演出的節目。
1.方言。稱組織戲班的人,即班主。
1.亦作"戲嫚"。
2.輕慢,不莊重。
1.喜歡看戲或唱戲而入迷的人。
1.假面具。
1.猶戲筆。
1.戲劇演出的節目;戲劇的名稱。
1.嘲弄輕侮。
捉弄;開玩笑這樣戲弄人可不好|不要再戲弄了。
1.謂用游戲的筆法﹑詼諧的詞語批寫公文。
1.對戲劇文學創作或戲劇表演進行評論的文章。
1.見"戲五禽"。
中國傳統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綜合藝術。以唱做念打為表現手段。劇中人物由生、旦、凈、丑等腳色行當扮演,各腳色行當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樂體式有聯曲體和板腔體,或兼用兩者。淵源于秦漢的百戲。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是最早的成熟的戲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陽腔、余姚腔、海鹽腔四大聲腔,清代各地方戲曲劇種廣泛產生。據1985年統計,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共三百三十五種。
1.戲弄侮辱。
1.嬉笑輕侮的表情。
1.謂相戲誤傷而致死。唐代法律規定戲殺罪輕于斗殺,明清皆以斗殺論,至光緒末年又減輕論處。
1.即戲衣。
1.游戲消遣。
1.即戲法。
1.玩耍。
2.捉弄輕侮。
1.在水上嬉戲。
1.開玩笑。
1.舞臺,供演出用的臺。
1.方言。電視機的俗稱。
1.舊時在戲曲堂會中專管分配腳色﹑安排節目秩序的人。
1.即磁石。
1.古地名。在今陜西臨潼東北戲水西岸。一名幽王城﹑幽王壘。相傳周幽王寵褒姒,舉烽火戲弄諸侯,后被犬戎擊敗,身死于此。參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
1.宋時戲曲中的主要角色名。
2.戲班的頭目。
1.游戲玩樂。
2.指游戲的用具。
①即南戲”(84頁)。②浙江等地對戲曲的泛稱。
1.舊稱戲曲演員。
1.勇猛的騎兵。
2.古代武官名『武帝時李廣為驍騎將軍。東漢初改屯衛為驍騎。南朝梁陳有左右驍騎,北魏北周有驍騎將軍之職。宋﹑元﹑明有驍騎尉。清有驍騎參領﹑副驍騎參領各十二名。參閱《宋書.百官志下》﹑《通志.職官五》﹑《續通志.職官八》﹑《清通志.職官五》。
1.勇猛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