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驚視的樣子。
2.
見“矍鑠”。形容老年人精神好。
3.
名詞
(Jué)姓。
1.
驚視貌。
1.出自《湖上夜歸》詩睡眼忽驚矍,繁燈鬧河塘。
2.
見“矍鑠”。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1.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2.出自《贈致仕滕庶子》詩矍鑠據鞍時騁健,殷勤把酒尚多情。
3.出自《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鮮于同時年六十有一,年齒雖增,矍鑠如舊。
4.出自《祭望溪先生文》登樓拾級,不賴人扶。謂公矍鑠,百年可逾。
3.
通“蒦”。決定。
1.出自《管子·戒》管仲對曰:“君請矍己乎?”
4.
姓。唐有矍璋。見《通志·氏族五》。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矍氏,唐有黃州刺史矍璋,又四門博士矍參。
5.
見“矍矍”。急切貌。
1.出自《故秘書郎姜君墓志》不矍矍於進取,不施施於驕伉。
6.
見“矍然”。急遽貌。
1.出自《唐摭言·好知己惡及第》暨榜除之夕,沆巡廊自呼隱者三、四,矍然頓氣而言曰:“鄭隱,崔沆不與了卻,更有何人肯與之!”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
3.出自《三國演義》瑜聞言大喜,矍然而起。便傳令差五百精壯軍士,往南屏山筑壇。
4.出自《戰斗生活怎樣檢驗我的心靈》他沒有給自己的戰友留下半句話,就矍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1.斷絕與延續。
1.棄絕學業。
2.失傳的學問。
3.謂造詣獨到之學。
1.十分雅致。
1.見"絶巖"。
1.見"絶巖"。
1.極高的山峰。
1.艷麗無比。亦借指艷麗無比的美人或花朵。
1.陽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歷十月戊戌日為絕陽之日,諸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2.謂陽氣隔絕。
1.極好的模樣。
1.中斷的事業。
2.有非凡成就的事業或學業。
3.指無后嗣繼承的產業。
1.卓絕的技藝。
1.獨特不凡。
2.全然不同。
1.極高之造詣。
1.斷絕某種意念。
1.陰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歷四月戊辰日為絕陰之日,百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1.極遠的地方。
1.扯斷結冠的帶。據漢劉向《說苑.復恩》載楚莊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三年,晉與楚戰,有楚將奮死赴敵,卒勝晉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
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跡。
1.斷絕人的生育能力。常用的方法是結扎男子的輸精管或女子的輸卵管。
1.極遠之地。
2.與外界隔絕之地。
1.精美華麗的衣服。
1.鑲錦加飾的邊幅。
2.整幅的錦。
1.即錦官城。
1.旗竿。古時旗杠以錦包之﹐故稱。
1.也叫雜錦歌。曲藝的一種。流行于福建西南部﹑臺灣及東南亞華僑集中地區。由福建南部民間歌謠發展而成。一般為四人演唱﹐主要以琵琶﹑三弦﹑大管弦﹑洞簫等樂器伴奏。
1.織錦工匠。
2.樂工。
1.見"錦官城"。
1.城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南。成都舊有大城﹑少城。少城古為掌織錦官員之官署﹐因稱"錦官城"◇用作成都的別稱。
1.衣錦榮歸。
1.猶錦筆。對他人文章的美稱。
1."衣錦還鄉"之略語。
1.花紋色彩絢爛的絲織品。比喻辭采。
2.指日本彩色浮世繪。
1.色彩艷麗的織錦。
1.織錦的織機。
1.精致華美的箋紙。
1.錦制的襯托馬鞍的坐墊。
2.代指裝飾華美之馬匹。
1.以錦緣飾的席子。亦泛指華美的墊席。
1.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傳說蜀人織錦濯其中則錦色鮮艷﹐濯于他水﹐則錦色暗淡﹐故稱。
1.織錦工匠。
1.見"錦帆涇"。
1.華美的文句。
1.錦綾裝裱的卷軸。
1.錦上的界格花紋。亦比喻排列有序的華美物品。
2.瑞錦窠的略稱。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腎臟形,夏天開花,紫紅色。供觀賞。
1.錦纜。
1.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
1.檳榔制的書軸名。
1.即錦官城。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于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宮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后即以錦里為成都之代稱。
1.鱗光閃爍的鯉魚。
2.指傳說中的鯉魚。
3.書信的美稱。鯉﹐代指書信。
1.苦瓜的別名。
1.魚的美稱。
2.指傳說中的鯉魚。
3.見"錦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