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猖獗”。①兇猛而放肆。②〈書〉傾覆;跌倒。③比喻疾病或災害鬧得很兇。
1.
見“猖獗”。任意橫行。
1.出自《新書·俗激》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無制度……其余猖蹶而趨之者,乃豕羊驅而往。
2.出自《北齊書·儒林傳·孫靈暉》﹝南陽王﹞綽所為猖蹶,靈暉唯默默憂悴,不能諫止。
3.出自《三國演義》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4.出自《芍藥及其他·小麻貓》小麻貓失掉,隔不一星期光景,老鼠又猖獗了起來。
2.
見“猖獗”。猶兇猛。
1.出自《南巖導師贊》復有戾虎,咆哮猖獗。師不為駭,虎亦馴率。
2.出自《閑情偶寄·飲饌·肉食》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勢猖獗,目為勁敵而防之也。
3.出自《朝花夕拾·五猖會》〔五猖廟〕神像是五個男人,也不見有什么猖獗之狀。
3.
見“猖獗”。顛覆;失敗。
1.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出自《晉書·殷浩傳》進軍河洛,修復園陵。不虞之變,中路猖蹶,遂令為山之功崩于垂成,忠款之志于是而廢。
3.出自《南齊書·劉善明傳》公神武世出,唯當靜以待之,因機奮發,功業自定。不可遠去根本,自貽猖蹶。
4.
見“猖獗”。驚慌;慌張。
1.出自《太平廣記》江南內臣張瑗日暮過建康新橋,忽見一美人,袒衣猖獗而走。瑗甚訝,諦視之。
1.見"寧武子"。
1.探望年長的親屬。
1.安定歸順。
1.寧愿犧牲性命,也不向對方屈服。
1.謂使民風寧靜和睦。
1.安定清靜。
1.安寧的歲月。
1.安寧的處所。
1.安寧太平。
1.使身體安適。
1.見"寧帖"。
也作寧貼”。安寧舒貼心漸寧帖|睡得寧貼。
從江蘇南京經安徽蕪湖到銅陵。南京至蕪湖段原稱寧蕪鐵路,1936年通車;蕪湖至銅陵段于1971年通車。全長204千米。是聯接蘇、皖兩省南部的鐵路干線。
1.謂開國受命之王。多指周文王﹑周武王。《書.大誥》"用寧王遺我大寶j,紹天明。"孫星衍注引鄭玄曰"受命曰寧王。"孫星衍疏"鄭注見《書》疏,云'受命曰寧王'者,《君奭》云'惟寧王德',鄭注云'寧王者文王也'。又注《洛誥》云'周公謂文王為寧成王亦謂武王為寧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說,寧王指文王,"寧"當作"文"。參閱曾運干《尚書正讀》。
2.指唐李憲。睿宗長子,封寧王。善音律。死后,玄宗封為讓皇帝。
3.明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于大寧,稱寧王。自號舑仙,又稱涵虛子﹑丹丘先生,著《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太和正音譜》,以及雜劇十二種。
1.謂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1.見"寧為雞口,無為朋"。
1.見"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1.謂帝王視朝時所居之位。
1.見"寧武子"。
1.亦稱"寧子"。亦稱"寧生"。亦稱"寗生"。亦稱"寧武"。
2.春秋衛大夫寧俞,謚武子。《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邢昺疏"若遇邦國有道,則顯其知謀;若遇無道,則韜藏其知而佯愚。"后以寧武子為國家有道則進用其智能﹑無道則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①安寧邊事寧息。②安定休息晝夜辛勞,不得寧息。
即銀川平原”(1049頁)。
1.安心;耐心;靜心。
1.晉宋時的俗語,"如此"﹑"這樣"之意。
寧馨這樣”的意思。晉宋時俗語,好比今天說的這樣的孩子”,后多用于褒義。
1.如此;這樣。
1.安定;平靜。
1.舊時迷信者謂車的精靈。
1.安心從事其所為之業。
1.亦作"寧壹"。
2.安定統一。
1.見"寧一"。
1.使之安心。
1.安定富庶。
1.謂生活安定富裕。
1.安定的區域。
2.指固定的住所。
明與后金之間的戰役。天啟年間,努爾哈赤率后金軍攻掠關外各地,直逼寧遠(今遼寧興城)。1626年明守將袁崇煥率兵固守,并用巨炮擊退后金軍,努爾哈赤受重傷,退兵后病死。次年皇太極再攻寧遠,又被擊敗。
1.表明兩者相較,情愿選取某一方面。
1.安居。
1.寧可折斷也不彎曲。比喻寧可犧牲,絕不屈服。
1.安樂。止,無實義。
2.安處。
3.謂所當止。
1.安定太平。
1.見"寧武子"。
2.見"寧戚"。
1.用手指扭拉皮肉。
2.猶糾纏。
1.猶言抱成一團。謂使彼此關系緊密﹐不能分離。
1.方言。謂鬧別扭﹐發生沖突。
1.個性倔強。
1.性情倔強的人。
1.扭轉﹐轉過。
1.兇狠惡毒。
1.猶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