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受突然的刺激而行動失常。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
2.出自《戲贈友》詩馬驚折左臂,骨折面如墨。
3.出自《兒女英雄傳》又把那到了黑風崗,騾夫怎生落下牲口,牲口怎的驚得飛跑,一直跑到一所大廟,才得站住的話說了一遍。
2.
驚慌;恐懼。
1.出自《莊子·達生》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2.出自《恨賦》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3.出自《西游記》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內(nèi)……羅剎大驚失色。
4.出自《老狐談歷代麗人記》生驚,凝神傾聽。
5.出自《東方》郭祥、楊雪一驚,急忙回過頭來。
3.
使驚惶恐懼;震驚。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
2.出自《更漏子》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3.出自《乞修京城札子》銳則避之,困則擾之,夜則驚之,去則躡之,因其隙而圖焉。
4.出自《太行春感》詩百戰(zhàn)新師驚賊膽,三年苦斗獻吾身。
4.
驚訝;驚奇。
1.出自《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虡,虡成,見者驚猶鬼神。
2.出自《蘇明允哀詞》於是三人之文章盛傳於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
3.出自《屈原研究》簡直可以驚為神工。
5.
迅疾。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衛(wèi)人有佐弋者,鳥至,因先以其裷麾之,鳥驚而不射也。
2.出自《運命論》風驚塵起,散而不止。
3.出自《元和圣德詩》眾樂驚作,轟豗融冶。
4.出自《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6.
紛亂貌。
1.出自《呂氏春秋·慎大》莫敢直言,其生若驚。
2.出自《宋孝武宣貴妃誄》庭樹驚兮中帷響,金??曖兮玉座寒。
3.出自《善歌如貫珠賦》度雕梁而暗繞,誤風綴之頻驚。
7.
迅猛涌出。
1.出自《宋書·朱修之傳》忽一旦乳汁驚出。
2.出自《南史·后妃傳上·齊宣孝陳皇后》后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覺而乳驚。
8.
病名。即小兒驚風癥。參見“驚風”。
1.出自《諸病源候論·風氣諸候》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9.
通“警”。警戒。
1.出自《詩·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2.出自《墨子·雜守》即有驚,舉孔表。
1.亦作"峠峣"。亦作"岧峣"。
2.高峻;高聳。
1.高峻陡峭。
1.見"迢遞"。
1.見"迢遞"。
1.猶超斷。謂超脫罪行的判決。
1.遙遠渺茫貌。
1.猶遙遠。
1.高貌。
2.深貌。
3.道路遙遠貌;水流綿長貌。
4.時間久長貌。
5.舞動貌。
1.高峻貌。
1.遠貌。
2.時間久長貌。
1.猶遙遠。
1.高遠貌。
1.高低不平貌。
1.蟻穴。一說,小洞。
1.同"祑石"。
1.即笤箒。
1.竹制的畚垃圾的盛具。
1.猶笤箒。
1.見"笤箒"。
1.掃帚星。彗星的俗稱。常用以作比喻。
1.亦作"笤帚"。
2.以細竹枝或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扎成的掃地用具。
1.亦作"齠齳"。
2.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髫"。
3.借指孩童。
1.幼童新生的恒齒。《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齠﹐一本作"齔"。亦借指八歲。
1.幼童和老人。
1.兒童下垂的頭發(fā)。亦借指兒童。齠﹐通"髫"。
1.七八歲,童年時代。
1.童年。
1.年少。
1.童年。
1.童顏。
1.長出恒齒和束發(fā)成兩角。指童年時代。
1.猶齠年。
1.見"齠齔"。
1.幼童。
1.即蟬。
2.指宦官『時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后因以蜩蟬指宦官。
1.蟬和蜂。《禮記.內(nèi)則》"爵鷃蜩范。"鄭玄注"蜩,蟬也;范,蜂也。"一說蟬的一種。
1.《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鄭玄箋"飲酒號呼之聲﹐如蜩螗之鳴﹐其笑語沓沓又如湯之沸﹐羹之方熟。"后因以"蜩沸"比喻喧鬧嘈雜。
1.見"蜩螗沸羹"。
1.蟬脫落的外殼。
1.蟬的別名。
1.蟬的一種。
1.蟬的別名。
1.蟬的別名。
1.亦作"蜩螳"。
2.蟬的別名。
3.比喻喧鬧﹑紛擾不寧。
1.《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后因以"蜩螗沸羹"形容聲音嘈雜喧鬧﹐好像蟬噪﹑水滾﹑羹沸一樣。常以喻紛擾不寧。
1.見"蜩螗"。
1.蟬蛻殼。比喻超脫塵世。
2.蟬脫下的殼。
1.即蟬。
1.蟬和鷽鳩。鷽鳩﹐小鳥名。語出《莊子.逍遙游》"《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1.龍掉頭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