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落葉灌木,葉子有長柄,掌狀分裂,花色藍紫,枝條堅韌,可用來編籃、筐等。古時用荊條作為鞭打的刑具
2.
名詞
春秋時楚國也稱荊。
3.
見“荊棘”。泛指叢生多刺的灌木。喻障礙和困難。
4.
名詞
〈書〉〈謙〉稱自己的妻子。
5.
名詞
(Jīng)姓。
1.
亦作“荊”。
2.
荊條。古代用為刑杖。
1.出自《呂氏春秋·直諫》王伏。葆申束細荊五十,跪而加之於背。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荊。
3.
對人稱己妻的謙詞。參見“荊釵布裙”、“拙荊”。
1.出自《聊齋志異·青鳳》叟指婦云:“此為老荊。”
4.
荊山的簡稱。參見“荊山”。
1.出自《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5.
古九州之一荊州的簡稱。參見“荊州”。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
6.
古國名。春秋時楚國的舊稱。
1.出自《詩·魯頌·??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2.出自《春秋·莊公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於莘。
7.
姓。戰國時燕有荊軻。見《史記·刺客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荊氏,??姓。楚國舊號荊,此未號楚之前受氏也。
8.
落葉灌木。種類甚多,如紫荊、牡荊。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2.出自《豫章行》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3.出自《紅荊》詩庭中栽得紅荊樹,十月花開不待春。
4.出自《化城行》霜浄沙乾雁鶩鳴,路旁但見棘與荊。
1.猶昏花,凝。
1.昏亂狂悖。
1.頭腦昏亂;神志不清。
2.愚昧;糊涂。
1.昏沉困倦。
1.無理耍賴;無賴。
1.婚娶之禮。古時于黃昏舉行,故稱。古代昏禮有六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1.愚昧而暴戾。
①頭腦迷糊,神志不清思路~。②〈書〉政治黑暗,社會混亂。
1.光線昏暗。
2.昏昧,不高明。
3.比喻亂世或邪惡勢力。
1.昏昧而年邁。
1.昏憒而輕慢。
1.眼昏如瞎;看不見東西。
1.昏暗迷茫。
2.形容眼光恍惚凝的樣子。
1.見"昏耄"。
1.昏迷不醒。
1.亦作"昏髦"。
2.衰老;老邁。
3.昏憒;糊涂。
1.迷惘困惑。
2.愚昧無知。
3.指愚昧無知的人。
4.昏沉;神志昏亂。
5.視覺昏花;凝。
1.光線昏暗;陰暗。
2.指社會黑暗。
3.失去知覺;昏沉。
4.指圖象﹑文字等凝漫漶。
5.愚昧;糊涂。 6.指義理凝。
1.見"昏蒙"。
1.昏蒙,昏暗。
2.形容神志恍惚的樣子。
1.亦作"昏瞢"。亦作"昏蒙"。
2.昏暗;陰暗。
3.指東西看上去凝﹐不明亮。
4.愚昧;糊涂。
5.指眼光昏花,蒙眬。
1.糊涂;愚昧。
2.昏迷;迷糊。
1.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1.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
2.愚昧和明智。
1.昏暗;黑暗。
2.傍晚。
3.猶昏迷。
1.亦作"昏繆"。
2.糊涂乖謬;荒謬。
3.指荒謬之事。
1.指官吏枉法妄為,貪贓受賄。語出《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
1.糊涂沉默。
2.形容虛無寂靜,不可測知。
3.茫然若失的樣子。
1.黃昏;傍晚。
1.謂政局昏亂危難。
1.猶言胡涂亂來。
1.對悖逆者的蔑稱。
1.愚昧不肖之子。
1.昏昧暴虐。
1.猶困倦。
1.蔑棄,棄絕。昏,通"泯"。
1.迷糊不清。
1.漸漸昏暗貌。
1.昏亂,心神不安。
1.未覺悟的人;不明事理的人。
1.昏庸懦弱。亦指昏庸懦弱的人。
2.腐敗衰弱。
1.昏迷;神志不清。
1.昏憒閉塞;昏聵。
2.遮蔽,充塞。
1.昏亂而喪生。
1.指昏君。
1.黑暗腐敗的時代。
昏昏沉沉地睡病人仍處在~狀態。
1.早晩。
2.旦夕。指短時間內。
1.指頭昏眼花或頭腦暈轉。
2.謂在昏茫中跳動。
1.同"昏鄧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