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賮”。
2.
送行時贈送的財物。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
2.出自《太湖詩·太湖石》厚賜以琛贐,遠去窮京都。
3.出自《柳毅傳書》這薄禮呵請先生休見阻,送行者寧無贐?
4.出自《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數日天雨,圍者少怠,公親往西察院謂校尉曰:“可去矣!”饋之贐并死者之槥,宵行送之出境。
3.
進貢的財物。
1.出自《與章司空昭達書》百越之贐,不供王府,萬里之民,不由國家。
2.出自《獅子贊序》蓋蠻夷君長,歲時貢獻,或殊琛絕贐,實於內府;或異獸奇禽,擾於外囿。
3.出自《花月痕》市舶雖入其征,理藩未登其贐。
4.
泛指財貨。
1.出自《倡建澳門鏡湖醫院序》澳門地接寰中,界通域外,異贐奇琛之所薈萃,估帆商舶之所往來,一時聲價,并重雞林,萬里梯航,遠逾獅國。
5.
古代指會面時贈送的禮物。
1.出自《說文·貝部》贐,會禮也。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蕭何為主吏,主進
6.
奉獻,贈送。
1.出自《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九仙贐寶,百神聳職。
2.出自《贈刑部掾史鎦彥通使還京序》每食,蔬一器,飯一盂。饋之珍羞則辭,贐之財則艴然以怒。
3.出自《花月痕》郭公也留不住,只得厚贐數百金,派兩名得力家丁護送。
4.出自《夢蕉亭雜記》自慚京員清苦,無力厚贐。
1.蝌蚪的別名。
1.見"蝦蟆子"。
1.中小型蝦類的干制食品。經煮熟曬干或烘干后再去殼而成。
2.小蝦。
1.蝦眼。喻指茶湯初沸時的小氣泡。
1.傳說長須國蝦王之女。
2.方言。廣東一帶稱漁家女孩。
1.以毛蝦為原料﹐不去殼﹐經煮熟后曬干或烘干的干制食品。我國沿海均有出產。
1.像蝦甲青色的瓷器。
1.蝦干。比喻貌丑而駝背的人。
1.去頭去殼的鮮蝦肉。
1.木名。可用以釀酒。
1.水母的別名。
1.猶醉蝦。
1.亦作"蛤什螞"。
2.滿語。蝦蟆之一種﹐也稱哈士蟆。產于東北各省﹐是我國的特產。雌性者腹內有膠質塊﹐中醫用為滋補品。
1.見"蝦頭杯"。
1.傳說中的蝦中之王。
1.茶湯初滾時泛起的小氣泡。初似蝦眼﹐漸大似蟹眼﹐故稱。
1.亦作"蛤舋"。
2.蛙肉羹。
1.見"蝦須"。
1.一種用蝦須織成的護書畫卷的小簾。
1.一種輕細的手鐲。
1.蝦蕈羹。宋代的一種茶食點心。
1.指煮茶初沸時所泛起的小氣泡。似蝦的眼睛﹐故稱。
1.謂行鞠躬禮。
1.亦作"蝦蛦"。
2.日本古時北方未開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須髯﹑顙高﹑眼凹﹑鼻尖﹑膚色淺棕﹐居住在本州東北奧羽﹑北陸地方。一般認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1.見"蝦夷"。
1.亦作"蛤魚"。
2.魚名。
1.即水母。
1.亦作"蛤子"。
2.蝦的卵。干制后橙黃色﹐味鮮美﹐可制調味品。
3.蝦。
1.比喻勇猛的巴中士兵。瞎,謂目無敵人。
1.亂開口,亂說。
1.方言。瞎說,胡扯。
1.宋時陳若拙的譏稱。陳不學無術,竟中了禮部試第二名榜眼,故稱。
1.胡亂編造;捏造。
1.亂喊亂叫。
1.見"瞎扯蛋"。
1.無根據﹑無中心地亂說。
1.盲目地闖蕩。
1.亂講大話。
1.見"瞎燈滅火"。
1.形容夜色濃重或沒有一點亮光。
1.比喻自己不該承擔的責任或可不管的事。
1.方言→說;亂說。
1.詈詞。
1."看錢(前)面"的諧音隱語。意即看在錢面上。
1.胡搞,沒有來由地亂鬧。
1.假話;謊言。
2.說書底本中的話語。古代說書人多瞎子,故稱。
1.胡亂茍且地過日子。
1.指打不響的子彈。
1.比喻喪失作戰能力的士兵。
1.胡亂叫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