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暴君;由此也成為暴君的代稱。
2.
形容詞
倔強;兇暴。
3.
名詞
古代指雞棲的小木樁。
4.
古同“杰(傑)”。
1.
亦作“榤”。
2.
杰出的人才。
1.出自《詩·衛風·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2.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駿疑桀兮,固庸態也。
3.出自《世說新語·賞譽》會稽孔沈、魏??、虞球、虞存、謝奉,并是四時之俊,于時之桀。
3.
特出,高出。
1.出自《呂氏春秋·下賢》覺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
2.出自《水經注·江水二》其頹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3.出自《文學觀》傳舊者,吾國民之特性,而欲離古以為桀,軼圣以為高,吾言固不若是。
4.
勇敢,健武。
1.出自《論衡·儒增》人桀於刺虎,怯於擊人。
2.出自《詩·衛風·碩人》庶士有朅
5.
兇悍,橫暴。
1.出自《韓非子·亡征》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
2.出自《新唐書·盧群傳》既置酒,與賦詩,又歌以慰之。少誠感悅,不敢桀。
3.出自《清史稿·忠義傳七·孫家泰》賊氛益熾……而鳳臺苗沛霖所部尤橫桀不可制。
6.
堅硬。參見“五桀”。
1.出自《春雨堂隨筆》制筆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
7.
通“揭”。舉,高舉。參見“桀桀”。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
8.
稱夏代最后一個君主,名履癸。相傳為暴君。
1.出自《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2.出自《通解》自桀之前千萬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
3.出自《隨園隨筆·桀無寵妺喜事》謂桀愛岷山二女而棄其元妃妺喜于洛,遂以夏亡。
9.
姓。漢代有桀龍。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桀氏,古隱者桀溺,漢襄城侯桀龍。
10.
小木樁。
1.出自《詩·王風·君子于役》曷其有佸,雞棲于桀。
2.出自《墨子·備梯》城希裾門而直桀。
3.出自《徐孝子傳》詰朝,視塒桀無雞也。
1.高長貌。
1.見"森疏"。
1.謂直立于云端。
1.清秀;秀異。
嚴肅,整飭壁壘森嚴|戒備森嚴|法度森嚴|紀律森嚴。
1.使防御工事嚴整不可侵犯。比喻防守嚴密。
1.謂枝葉繁茂,遮蔽光線。
1.謂林木幽深茂密。
1.謂繁密茂盛,交相掩映。
1.繁密茂盛。
1.伸張聳豎。
1.眾多的儀衛。
1.嚴整;完整。
2.茂密而整齊。
1.挺立貌。
1.繁茂高聳。
1.森嚴地排列。
1.紛然聳峙貌。
1.木長直貌。
1.林木高聳繁茂貌。
1.洞簫。
1.武當山的別名。
1.參差不齊貌。
1.古樂器名。洞簫。
1.佛寺;佛庵。
1.佛教三寶之一。原指僧團,后泛指繼承﹑宣揚佛教教義的僧眾。
1.古代從軍的僧侶或武裝的僧侶集團。
1.梵語的意譯。音譯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稱為十三僧殘。參閱《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十三僧殘》。
1.管理僧尼事務的官員,由僧人擔任。
1.寺院的廚房。
1.幼齡僧人。
1.亦作"僧"。亦作"僧牕"。
2.僧寺的窗戶。
1.見"僧窗"。
1.僧堂的禪床。
1.僧人與道士。
1.僧尼出家,由官府發給的作為憑證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稅﹑徭役。
1.僧舍。
1.僧人居住的房舍。
1.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禪者雙足交迭而坐。
1.梵語的譯音。意為大眾。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組成的團體,后單個和尚也稱"僧伽"。簡稱為僧。
2.梵語。獅子。
3.國名。指今斯里蘭卡。舊稱獅子國。
4.人名。為西域名僧,俗姓何,龍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薦福寺。世稱其為觀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觀音大士或其塑像。
1.梵語。獅子。
1.即僧伽羅磨。佛教寺院。
1.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
2.梵語的譯音。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1.見"僧伽梨"。
1.梵語的譯音,意譯"眾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
斯里蘭卡的主體民族。約1181萬人(1985年)。講僧伽羅語,信小乘佛教。種姓制度不很嚴格。主要從事農業。
1.即僧帽。
1.指唐高僧僧伽大師塑像。
1.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1.僧官名。
1.寺院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