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洯”。
2.
清潔;干凈。
1.出自《左傳·定公三年》莊公卞急而好潔,故及是。
2.出自《藝文類聚》水不厭清,玉不厭潔。
3.
謂使清潔、干凈。
1.出自《薛君妻崔氏志》期月之日,潔服飾容而終。
2.出自《次柳氏舊聞》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上顧使太子割。肅宗既割,余污漫在手,取餅潔之。
4.
潔凈的東西。
1.出自《夕牲歌》有牲在滌,有潔在俎。
2.出自《瓶賦》鉤深挹潔,淡泊是師。
3.出自《浚井》詩云何失舊穢,底處來新潔?
5.
潔白。
1.出自《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猶西施之潔不可為,而西施之服可為也。
2.出自《酒泉子》詞秋月嬋娟,皎潔碧紗窗外。
3.出自《梨花海棠》詩孤芳忌太潔,莫遣凡卉妒。
6.
謂清白不污。
1.出自《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2.出自《野獲編·列朝二·代祀》刑部主事趙文華上言,切責而宥之……其辭嚴而確。使其末路稍修潔,固儼然一直臣矣。
7.
謂使純潔;保持清白。
1.出自《論語·微子》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2.出自《非國語下·董安于》功之受賞也,可傳繼之道也。君子雖不欲,亦必將受之。今乃遁逃以自潔也,則受賞者必恥。
3.出自《紅樓夢》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
8.
簡潔。
1.出自《文心雕龍·議對》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
2.出自《文心雕龍·體性》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
3.出自《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9.
“潔郎”的省稱。參見“潔郎”。
1.出自《西廂記》[凈扮潔上]老僧法本,在這普救寺內做長老。
10.
古代黃河下游九道水流之一。相傳為夏禹所疏導。
1.出自《爾雅·釋水》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鉤盤、鬲津九河。
2.出自《五雜組·地部一》禹九河故道,今傳其名,尚有存者……簡潔俱在南皮城外。
1.小的炮彈。
2.槍彈;槍子兒。
1.烤熟的肉塊。
1.亦作"炮坐"。
2.見"炮座"。
1.亦作"炮坐"。
2.炮車。亦指炮的臺座。
1.珍美的饌食。
1.燒烤。
2.指燒熟的菜肴。
1.烤乳羊肉。
1.炮煎。謂烘烤烹制。
1.炮烙。
1.見"炰烋"。
1.見"炰烋"。
1.亦作"炰哮"。亦作"炰虓"。
2.猛獸怒吼。亦形容人囂張或暴怒。
3.指囂張跋扈的人。
1.精美的肴饌。
1.用火燒烤。
1.袍和襖。古代軍戎服飾。指比鎧甲輕便的戰袍和戰襖。盛行于六朝,唐宋因之。
2.袍和襖。隋唐官定常服。
1.錦袍的面料。
1.錦袍腰帶。古代君王和貴官的常服。
2.泛指長袍衣帶。
1.傳統戲曲腳色行當。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劇文丑的一種。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員,大都說京白,也有說韻白的。一般講究口齒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王龍﹑《斬黃袍》中的韓龍等。
1.制袍用的料子。
1.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為長袍的通稱。
1.舊時活動于西南各省的幫會名。成員多數為城鄉流氓無產者,成分復雜。
2.指袍哥幫會成員。
1.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組成部分。
2.舊時男子所穿的長袍馬褂。
1.指民國初年穿長袍馬褂以示反對共和的豪紳階層。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會時皆穿朝服執笏◇世唯品官朝見君王時才服用。
2.泛指官服。
3.借指有品級的文官。
1.穿官服執手板,登臺演戲。比喻上臺做官。多含諷刺意。
1.錦袍上的紋飾。
1.戰袍和鎧甲。
1.戰袍和鎧甲。鉀,同"甲"。
1.亦作"袍襺"。
2.袍和襺。亦泛指袍服。
1.見"袍繭"。
1.指袍哥團體。
1.戰袍與鎧甲。
1.袍子和套褲。
1.泛指袍服。襕,襕衫。
1.袍子的領口。
1.錦袍霞帔。
1.方言。對袍哥的蔑稱。
1.補服的別稱。亦名外褂﹑外套。
1.袍子的袖管。
1.即袍绔。
2.戰袍,裦靴。軍戎之服。亦指穿著軍服的人。
1.錦袍魚袋。古代帝王常用作賞賜臣下的禮物。
1.袍服和靴。
1.亦作"袍襗"。
2.戰袍和襯衣。澤,通"襗"。《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箋"襗,褻衣,近污垢。"孔穎達疏"襗是袍類,故《論語》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稱軍隊中同事為"袍澤"。
1.袍和襗。亦泛指襯身單衫。
2.見"袍澤"。
1.戰袍和兵器。借指軍容。
2.指衣著打扮。
1.戰袍和兵器。
1.有夾層的一種長衣。
1.古代傳說中的樂人。
1.即匏笙。巢﹐大笙。
1.古代舀酒器。有柄﹐斗似匏瓜之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