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官服執(zhí)手板,登臺演戲。比喻上臺做官。多含諷刺意。
1.見"狼很"。
1.喻處境艱難,進退維谷。《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痜其尾。"孔穎達疏"毛以為狼之老者則頷下垂胡,狼進前則躐其胡,卻退則踥其尾……以喻周公攝政之時,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其志,進退有難。"朱熹集傳"胡,頷下懸肉也。"高亨注"胡,獸頷下下垂的肉。獸的胡上總是生著較長的毛,所以字變?yōu)楹竞泻狻@侠堑暮忾L,胡毛也長,行走時,兩腳就踩著了。"
1.古宴會時投壺格之一。
1.山谷名。在今山東萊蕪西南。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黃巢失敗,自殺于此。
1.縱橫散亂貌。
2.指散亂之物。
3.跋扈,猖獗。
1.昏亂;糊涂。
2.指致命的疾病。
3.指殘疾。
1.比喻處境困苦窘迫。
1.天狼星的芒角。
〈書〉亂七八糟;雜亂不堪聲名~(形容人的名譽極壞)ㄧ杯盤~。也作狼籍。
1.見"狼筋"。
1.作惡的津梁。
1.亦作"狼巾"。亦作"狼觔"。
2.狼大腿中的筋。狀如織絡(luò)袋子。傳說可用以測盜。
1.如狼之爭奪。
1.山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代郡塞擊敗匈奴,封狼居胥山。約為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肯特山。《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登臨翰海。"后代詩文敘與異族戰(zhàn)爭常引用之,多非實指。
1.如狼之蹲踞。古代道家養(yǎng)生導引術(shù)的一種動作。
1.見"狼抗"。
1.兇狠,暴戾。
2.謂散亂堆積。
3.指豐收。
4.謂縱橫交錯。
1.急忙;匆忙。
1.形容人兇狠毒辣。
1.前門趕走狼,后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1.倉皇貌。
1.我國著名的卵肉兩用雞種之一。原產(chǎn)江蘇南通的狼山一帶。羽毛通常是黑色的,多為單冠,體高腿長,公雞體重可達八斤,母雞下蛋多,殼褐色。
1.指倆人組成的軍隊。
1.狼吞噬。
2.比喻兇暴侵占。
1.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而起的烽火。
1.亦作"狼餐虎咽"。
1.見"狼奔豕突"。
1.指狼土兵。
1.即狼兵。
1.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1.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1.如狼之顧望。
2.匈奴地名。《漢書.匈奴傳下》"且夫前世豈樂傾無量之費﹐役無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顏師古注"匈奴中地名也。"一說謂狼煙候望之地。《資治通鑒.漢哀帝建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余謂邊人謂舉燧為狼煙。狼望﹐謂狼煙候望之地。"
1.草名。莖和葉可作造紙原料,又可用來織袋子,編草鞋。
1.喻狠毒貪婪的心。
1.比喻心腸狠毒貪婪,行為卑鄙無恥。
1.喻兇惡的心性。
1.即狼居胥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之后,積土為壇于狼居胥山以祭天。因亦用以指聲威遠播。
1.即狼胥。
1.狼的牙齒。亦指狼牙狀的東西。
2.比喻險境。
3.比喻箭頭。指狼牙箭。
4.草名。入藥,有毒。
1.古兵器名。用堅重之木為棒,長四五尺,上端長圓如棗,遍嵌鐵釘,形如狼牙。
1.即狼牙棒。
1.古兵器名。其箭鏃形似狼牙而銳利,故名。
1.古代守城武器。
1.在河北省易縣西部,北臨易水。山峰挺拔,形勢險要,狀如狼牙,故名。1941年抗日戰(zhàn)爭時,八路軍五壯士同日本侵略軍在此英勇戰(zhàn)斗,最后寧死不屈,砸壞槍支,跳下懸崖。這一壯舉,表現(xiàn)了人民軍隊的高尚品質(zhì)和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英勇氣概。解放后建有紀念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狼牙山抗擊日軍、建樹壯烈業(yè)績的五位八路軍戰(zhàn)士。1941年9月25日晉察冀軍區(qū)一分區(qū)一團七連奉命在河北易縣西部的狼牙山阻擊日偽軍的進攻,掩護地方機關(guān)及群眾轉(zhuǎn)移。全連苦戰(zhàn)一天,完成了掩護任務(wù)。為掩護連隊撤退,第六班班長馬寶玉帶領(lǐng)四名戰(zhàn)士,把敵人引上懸崖。他們打退敵人四次沖鋒,斃傷日軍九十余人,最后彈盡路絕,誓不投降,砸壞槍支,跳下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負傷遇救,人們譽稱他們?yōu)槔茄郎轿鍓咽俊薄?/p>
1.見"狼牙修"。
1.見"狼牙修"。
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zhàn)火~滾滾 ㄧ~四起。
1.漫無邊際的吹牛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