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結巴;口吃;言辭不流暢。
2.
形容詞
〈書〉正直。
3.
名詞
(Jiǎn)姓。
4.
形容詞
(文辭)艱澀。
5.
形容詞
驕傲。
1.
口吃。參見“謇喫”。
1.出自《北史·李諧傳》諧為人短小,六指,因癭而舉頤,因跛而緩步,因謇而徐言,人言李諧善用三短。
2.
艱澀;艱難。參見“謇澀”。
1.出自《贈汴禪師》詩道重疑高謇,禪枯耐寂寥。
3.
正直。
1.出自《楚辭·招魂》弱顏固植,謇其有意些。
2.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帝曰:“當今忠謇貴重無逾征,我遣傳皇太子,一天下之望,羽翼固矣。”
4.
驕傲。參見“謇傲”。
1.出自《元史·方技傳·李杲》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
5.
助詞。多用于句首。
1.出自《楚辭·離騷》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6.
姓。三國魏有謇姐。見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
1.出自《萬姓統譜?銑韻》謇,見《姓苑》。
7.
指忠直之言。
1.出自《圣政紀頌》執言直注,史文直敷,故得粲粲朝典,落落廷謇。
1.亦作"骩任"。
2.委任。
1.光盛貌。
1.亦作"暐燁"。
2.光彩奪目貌。
3.形容文辭瑰麗。
4.顯赫貌;顯耀貌。
1.見"暐曄"。
1.光彩照耀。
1.光彩奪目貌。
1.亦作"痿痹"。
2.肢體不能動作或喪失感覺。
3.猶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的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4.喻指柔靡的風格。
1.肢體動作不便之病。
1.痿縮枯槁。
1.下肢萎弱不能行。
1.痿縮殘廢。
1.痿痹發黃。
1.身體某部分萎縮或失去機能的病。特指陽痿。
1.痿弱氣逆。
1.亦作"痿躡"。
2.指手足萎弱無力﹐動作行走不便的病癥。亦特指下肢麻痹。
3.泛指廢弛停滯不前。
1.痿痹和頸腫。
1.見"痿蹶"。
1.謂疲弱不振。
1.痿痹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情切。
1.肢體萎縮軟弱。
1.枯萎損傷。
1.萎縮瘦弱。
1.萎縮﹐機能減退。
1.萎縮的陽氣。
2.使陽痿。
1.謂痿弱無力。
1.見"痿人不忘起"。
1.舒緩貌。
2.肥貌‖有猥瑣而缺乏神采之意。
1.肥貌‖有缺乏神采之意。
1.猶美德。
1.春秋楚相孫叔敖的別稱。
1.古國名。或說即媯國,在今山西省境內。
1.韑韛氏。
2.古代少數民族的音樂。
1.古代掌管少數民族歌舞的樂官名。
1.古代西域香名。
1.皮制的鞋。
1.匈奴中私渠比韑海的省稱。在今蒙古境內『和帝時竇憲擊匈奴,戰于稽落山,追臨私渠比韑海,即此。
1.指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1.痰盂。
1.見"吐款"。
1.散發光彩。
1.猶裂開。
1.據《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漢高誘注載,隋侯見大蛇傷斷,用藥敷治,后蛇銜大珠來報◇因以"吐珠"喻報恩。
1.謂明珠出于水澤,則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權旁落,則人皆謀奪之。
1.作文;談吐。
1.吐哺捉發。
1.謂發音咬字。
1.見"兔園冊"。
1.筆和紙。猶言筆墨。
唇裂。
1.喻歹徒不為害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