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注釋;注解。
2.
名詞
寫信或題詞用的紙。
3.
名詞
書信。
4.
名詞
一種古代文體,下屬給上級的書信,如三國魏吳質《答魏太子箋》。
5.
名詞
(Jiān)姓。
1.
亦作“椾”。
2.
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于簡。后因以稱注釋古書,以顯明作者之意為箋。
1.出自《毛詩》篇首鄭氏箋
2.出自《容齋五筆·經解之名》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箋》,申明傳義,他書無用此字者。
3.出自《蔬食戲書》詩膻葷從今一掃除,夜煮白石箋《陰符》。
4.出自《書冊制度補考·箋》古無紙,專用簡牘,簡則以竹為之,牘則以木為也。康成每條自出己說,以片竹書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鄭氏箋。
3.
同“牋”。文體名。書札、奏記一類。奏箋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諸王。
1.出自《北堂書鈔》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箋奏。
2.出自《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欲令蔡征為叔寶作降箋,命乘騾車歸己,事不果。
4.
同“牋”。精美的小幅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
1.出自《〈玉臺新詠〉序》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
2.出自《清平樂》詞博山灰冷香殘,微風吹滿銀箋。
3.出自《宮中行樂詞》宴分王母樂,詔授薛濤箋。
5.
同“牋”。指信札。
1.出自《回泉州陳都官啟》豈期厚眷,特枉長箋。
2.出自《書信集·致吳渤》附上一箋,請持此箋前往一取為幸。
6.
見“箋箋”。淺小貌。喻見識淺狹。
1.出自《水滸記·火并》費千金馬骨有余香,子是那箋箋株守,邊幅小難開廣。
2.出自《游梁瑣記·王天沖》王饋白金兩提曰:“請為大人壽,是箋箋者,不及王紳十之一。”
3.出自《國故論衡·論式》若乃蘇軾父子,則佞人之箋箋者。
1.形容非常懶惰。
1.一百份牢。牢﹐古代祭祀或宴享時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
2.見"百牢關"。
1.古關名。隋置﹐原名白馬關﹐后改。在今陜西省勉縣西南。
1.比喻聲響之大。
1.多種牽累。
1.猶言久別。
2.種種不幸的遭遇。離﹐通"罹"。
1.種種不幸的遭遇。
1.各種禮儀。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
2.古時諸侯封地范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稱諸侯國。參見"百里之命"。
3.亦謂地小。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
5.借指縣令。 6.寶劍名。 7.復姓。春秋秦有百里奚。見《孟子.萬章上》。
1.治理一縣的人才。古時一縣轄地約百里﹐因以百里為縣的代稱。
1.縣令的別稱。
1.形容不可多得。
2.謂挑選嚴格。
1.見"百里君"。
1.指國君的政令。百里﹐指諸侯國。
1.指公卿以下眾官。
1.富有人家分一些財產給兒子,使其自立門戶。
1.為慶吊等事送人禮物或現金,眾人各分攤一份。
1.謂清除糞穢以肥田。
1.謂露于風中。
2.亦作"出鋒"。皮衣邊上露出皮毛。
1.出頭露面表現自己,企圖得到欽佩羨慕。
1.指書法上使點畫鋒芒外露的一種用筆方法。
2.猶沖鋒。
3.見"出風"。
1.見"出風頭"。
1.被逐出的贅婿。
1.出了伏天;伏天結束。
1.謂居喪到期,除去喪服。
2.在五服之外。指血親關系已出五代的。
1.指帝王封官的詔令。
1.謂出任輔佐帝王的大臣。
1.猶請假。
1.被丈夫休棄的婦女。
2.休棄妻子。
1.出生。
1.指親生子。
1.船舶駛出港口。
2.指發生不正當關系的男女分離。
1.外出和返回都要稟告父母。
①走出樓閣耶娘聞女來,出閣相扶將。②出嫁閨女出閣。
①舊時表章或書信,為表示敬意,凡遇尊稱,則另起一行,出格書寫。②出眾;不尋常。③不合常規;過分鬧得出格了。
1.發給;給予;付給。
1.上工;出勤。
1.出于公心忘掉私情。
科舉考試時,考生上廁所須領出恭入敬”的牌子,以防擅離座位或作弊◇因稱大便為出恭”。
1.入廁前領取的牌子。
1.科舉時代,凡屢試不第的貢生,可按年資輪次到京,由吏部選任雜職小官。某年輪著,就叫作"出貢"。
2.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儒學管教,俗稱"出貢"。
1.從幽谷出來。常喻指境遇好轉或職位升遷。
1.從低處移到高處。
1.從幽谷飛出的鳥。亦喻指升遷之人。
1.外出受雇于人。
1.出丑;丟臉。
1.見"出乖露丑"。
1.猶言出岔子;出問題。
1.出關口;到塞外。
2.謂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餓關結束。
1.離開京城到外地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