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減”。
2.
去掉一部分。
1.出自《禮記·樂記》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2.出自《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3.出自《文心雕龍·樂府》故陳思稱左延年閑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
4.出自《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人遭水旱,賦窘,公曰:“我且減燕樂,絕他用,錢可足乎?”
3.
減輕;降低。
1.出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
2.出自《晉書·王渾傳》渾所歷之職,前后著稱,及居臺輔,聲望日減。
3.出自《紅樓夢》今年雖是緩決人犯,明年不知可能減等。
4.
不足,不到。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一》從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處,樹石悉在,廣長六尺,高減二尺。
2.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
3.出自《石渠記》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鰷魚。
5.
遜于;亞于。
1.出自《晉書·郭奕傳》羊叔子何必減郭大業!
2.出自《戲韋偃為雙松圖歌》我有一匹好東絹,重之不減錦繡段。
3.出自《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韓吏部下》東坡云:退之尋常詩自謂不逮李杜,至于“昔尋李愿向盤谷”一篇,獨不減子美。
4.出自《瘧疾》新秋的天氣,在白天里,雖然是赤日當空不減夏天的炎熱;但一到晚上,那一陣陣的微風,迎面吹來,頓使溽暑全消。
6.
數學運算方法之一。即求兩數之差的計算方法。
1.出自《周髀算經》夏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九萬六千里過極相接
2.出自《夢溪筆談·技藝》以上廣減下廣,余者半之為句。
3.出自如:八減三等于五。
7.
滅絕。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克減侯宣多而隨蔡侯以朝于執事。
8.
分。
1.出自《管子·山至數》四減國谷,三在上,一在下。
9.
姓。漢代有減宣。見《史記·酷吏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減氏,亦作咸。漢有減宣,為司隸校尉……或云巫咸氏之后。望出汝南魯國。今東海有此姓。
1.猶言佳兒,賢郎。多用于稱美他人之子。
1.指名門世族。
尊稱對方的父親。
1.清代指河堤不在常例而是臨時的修理工程。
2.另外立案。
1.另外開辟一條路。比喻另創一種新風格或新方法。
1.清代用以登記不入流品者的戶口冊。
2.比喻置于不重要的地方。
1.謂夫婦或情人分居兩地,孤單寂寞。楚,指楚懷王;巫,指巫山神女。事見《文選.宋玉》。
1.另外創造新的形式或開創新的局面。
1.比喻重新做起。
2.比喻另立門戶;另搞一套。
1.特別工巧。
1.他日,別的日子。
1.在做過或說過的之外;在此之外。
1.獨立高聳貌。
2.形容單獨。
1.另外行文。
1.另外再行。
1.用另一種不同于一般的眼光看待。表示重視或歧視。
1.別具特色,與眾不同。
1.與他家分開的﹑獨立的院子。
1.另外。
1.猶堂奧。內室深處。
1.方言。乘人不覺而偷偷地走到一邊。
1.滑冰。
1.輕輕地邁小步。
1.從高處向低處運送東西的槽,或用竹木制成,或在陡坡上就勢挖成,槽內光滑,東西放在槽內,可以自動下滑。
1.謂眼睛轉來轉去地看。
1.屋檐下。
1.見"溜達"。
散步走,咱們到街上去溜達溜達。
1.凈盡。
1.方言。精光,一點不剩。
1.見"溜鉤子"。
1.見"溜鉤子"。
1.亦作"溜溝子"。亦作"溜勾子"。
2.方言。謂鉆營,奉承。
1.謂貪淫﹑好色。
1.非常光滑。
2.猶精光,一點不剩。
1.見"溜光罄凈"。
1.形容非常整潔,干凈。
2.形容光亮純凈。
1.中醫學病名。即丹毒。也稱流火。
1.湍急。
1.很尖。
1.謂人兩肩下垂。用以比喻不負責任。
1.斜著眼睛窺視。
1.謂非常干凈。
1.謂說得或讀得流利。
1.猶瀏亮。明朗流暢。
1.水流瀉注。
2.水流滴聲。
3.猶言走一走。
4.瞟,斜視。
1.亦作"溜溜啾啾"。
2.躲躲閃閃,輕手輕腳的樣子。
1.見"溜溜湫湫"。
1.非常明亮。
1.即孝廉『時由郡國薦舉孝廉,貢送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