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守門人。
1.出自《陸渾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韻》夢通上帝血面論,側身欲進叱於閽。
2.出自《乞糴保陽》詩見我名刺笑,不待閽言通。
3.出自《說文?門部》閽,常以昏閉門隸也。
2.
守門。參見“閽人”、“閽犬”。
1.出自《周禮·天官·閽人》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2.出自《禮記·檀弓下》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為君在,弗內也。
3.出自《后二十九日復上書》書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4.出自《官制索隱》觀今時州縣,不任佐貳吏員,而獨任己之閽人。以佐貳有官位,吏員有世及,皆不能曲從己意,故惟閽人為可恃。
5.出自《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公危行正詞,獻納以誠,累陳誅兇渠完封疆之策,閽犬迎吠,故書留不下。
3.
門。常指天門、宮門。
1.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群神。
2.出自《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碣》投業奔走,稽首闕下,叫閽吁天,愿乞復舊。
3.出自《杜士賢贊》惟時杜君,奮不有身,持書叩閽,以擊權臣。
4.出自《邯鄲宮人怨》詩萬戶椒泥瓊璧門,千宮綺席青珠閽。
5.出自《亞洲地理大勢論》〔上天〕乃開閽而招之曰:嘻!盍歸乎來?
4.
用同“忽”。參見“閽略”。忽略;原諒。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適來在獻臺上使棒的楊玉叔叔兄弟,且望諸位閽略則個。
1.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態。形容舉動合乎規矩,一絲不茍。
2.謂效法,摹擬。
1.正直的德行。
1.泛指計量長度和角度的用具。
2.規矩法度。
1.規矩;法式。
1.猶規范。
1.矯正使方。
1.猶法度,準則。
1.刻在竹木簡上的契約。
1.謂秋季萬物凋落。
1.曲尺與墨繩。比喻規矩法度。
1.法式,亦指以為法式。
對邊相等(通常鄰邊不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也叫長方形。
1.跳躍游泳。
1.見"榘砮"。
1.規矩法則。
將m×n個元素排成m行、n列的矩形表,用圓括號(或方括號、雙直線)括起來,即a11a12…a1na21a22…a2n……………a﹎1a﹎2…a﹎n稱為m行n列矩陣,簡稱m×n矩陣。當m=n時,稱為n階方陣。對矩陣可按一定法則進行加法、乘法及數與矩陣相乘等運算。
1.謂四邊圍坐成方形。
1.古代齊國的錢幣。莒邑所造,形似刀,故名。
1.即枳椇。
1.猶規矩﹑法度。
1.亦作"矩彟"。
2.規矩法度。
1.謂物相激蕩。
1.上下齒不相對應。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
4.不協調﹐差失。多用于文辭。
5.不順達。多指仕途。 6.謂別離。
1.咬嚼。
1.咀嚼,用牙齒磨碎食物。
1.獨行貌。
2.引申為落落寡合的樣子。
3.小步慢行貌。
1.單身行走。
1.見"踽踽涼涼"。
1.見"句櫛字比"。
1.兵器,戈戟之屬。
1.搜刮。
2.亦作"句駁"。查核批駁。
1.見"句剝"。
1.星名。
2.六壬(陰陽五行)占術中的十二神將之一。
1.刪除;刪改。
1.辦理;掌管。
1.文句的語調。
1.同"句讀"。
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句或讀(dòu)。連稱句讀時,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1.猶句讀。
1.謂點斷句子。
2.指句讀,句法。
1.即鉤盾。官署名。
1.句子的格式。
1.彎曲而不能遠射的劣質弓。
1.數學名詞。古稱直角三角形夾直角的兩條邊,短邊為句。長邊為股。又稱立竿測太陽高度時的標竿為股,日影為句。
2.代稱數學。
1.猶管理。
標點符號(。),表示一個陳述句完了。
1.核算。
1.查考;核算。
1.糾集;召集。
1.鉤己。謂星體去而復來,環行如鉤,又成"己"字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