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物體燃燒后剩下的粉末狀的東西。
2.
名詞
塵土;某些粉末狀的東西。
3.
名詞
特指石灰。
4.
形容詞
灰色;介于黑白之間的顏色。
5.
形容詞
消沉;失望。
6.
名詞
灰肥;可做肥料的灰。
1.
物質充分燃燒后殘留的粉狀物。
1.出自《周禮·地官·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以時入之,以權量受之,以共邦之用。
2.出自《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毋燒灰。
3.出自《史記·龜策列傳》不信不誠,則燒玉靈,揚其灰,以征后龜。
4.出自《詠雪》鯨鯢陸死骨,玉石火炎灰。
5.出自《說岳全傳》這灰里不要倒藏著東西。
6.出自《巴黎的鱗爪》我這一生的經驗本不想再向人前吐露的,誰知又碰著了你,苦苦的追著我,逼我再一度撩撥死盡的火灰。
2.
塵土;污垢。
1.出自《挽歌》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
2.出自《燕子樓》詩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3.出自《偷父》我望著被燈光照得瘦骨嶙峋滿臉灰汗的少年,問他:“渴嗎?”
4.出自又如:一身灰;滿臉灰。
3.
特指蘆草灰。古人傳說,在戰爭中受到圍困,月亮就出現暈圈。以蘆草灰畫成圓環而缺其一面,則月暈相應亦缺,而敵之包圍即松懈易破。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畫隨灰而月運闕。
2.出自《和望月》圓隨漢東蚌,暈逐《淮南》灰。
3.出自《舟中望月》詩灰飛重暈闕,蓂落獨輪斜。
4.
特指古代候氣的葭灰。參見“灰管”。
1.出自《冊府元龜·帝王·明罰三》朕一臨寰海,四換星灰。
5.
石灰的省稱。
1.出自《本草綱目·金石三·石灰》所在近山皆有之,燒青石為灰也。
2.出自《鹿鼎記》康熙忍耐不住,探頭去窗縫中張望,可是太后寢殿窗房的所有縫隙均用油灰塞滿,連一條細縫也沒有。
3.出自又如:油灰。
6.
用灰洗濯。
1.出自《儀禮·喪服》冠六升,外畢,鍛而勿灰。
7.
碎裂。
1.出自《太玄·童》童麋觸犀,灰其首。
8.
燒毀;燃燒。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燔康居,灰珍奇。
2.出自《抱樸子·釋滯》不灰之木,不熱之火。
3.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唐開元之盛,極矣;俄頃悉灰於安史。
9.
介于黑色與白色之間的一種顏色。參見“灰色”。
1.出自《潮州行》虎口脫余生,驚喜泣相語……扶床面色灰,謬言不畏懼。
2.出自《暴風驟雨》他的臉上灰一陣,白一陣,汗珠滴滴嗒嗒往下掉。
10.
沮喪;消沉。
1.出自《走筆贈許玖赴桂州命》詩直氣自消瘴,遠心無暫灰。
2.出自《舉案齊眉》雖然是運不齊,他可也志不灰。
3.出自《聊齋志異·成仙》成自經訟系,世情盡灰,招周偕隱。
4.出自《創業史》他被支書批評得心灰了一陣,現在又恢復了情緒。
11.
不光彩;暗昧無知。參見“灰人”。
1.出自《劉胡蘭》自然你們心里不愿意。可是,想想你們過去作了多少灰事情,犯了多少罪。
2.出自《霸王別姬》都怪徒兒不爭氣,出不了場。抱著香爐打噴嚏,鬧了一臉灰。
12.
關系疏遠的。參見“灰孫子”。
1.出自《官場現形記》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又不是眾人的灰孫子。
2.出自《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人那有遙管十余代以后的灰孫子時代的世界的閑情別致也哉?
3.出自《大木匠》這灰孫子,倒調笑起老娘來了!
13.
指涂刷。
1.出自《高干大》房頂得灰一灰了。
1.落葉小喬木,高約9米。有乳漿。小枝粗。葉互生,卵狀心臟形,全緣或三裂,有時兩裂,基部具有兩腺體,近于無毛。初夏開花,花白色,有紫色條紋,單性,雌雄同株,稀異株,聚傘花序∷果圓卵形,平滑。種子通常為五顆,長圓形。分布于我國秦嶺﹑長江流域以南,四川﹑湖南等地盛產。種子榨油為"桐油"。
1.形容人狡猾輕浮。亦指狡猾輕浮的人。
2.指涂了油的頭發。
3.猶油水。指不正當的便宜。
4.指可作為借口的事。
1.形容女人打扮得妖艷俏麗。
2.形容男子打扮得花哨而輕浮。
1.指浮浪子弟。
1.形容人狡猾輕浮。
1.見"油頭滑臉"。
1.猶油頭滑臉。
1.方言。即油餅。
1.古代一種半透明的瓦。
1.形容油多。
2.形容光潤明亮。
1.油甕里的鲇魚滑溜溜的難以捉住。比喻枉費氣力。
1.涂油的帳幕。
1.含油的污垢。
2.指沾有油污。
為停港船舶收集和處理油污水的船。一般排水量為萬噸以上。設有油污水儲藏艙、油污水處理裝置和加熱、洗艙設備,嚴格的防火、防爆措施。對由油污水駁運船運來的油污水處理后,可排放符合標準的污水及制成再生油。
1.用油漆涂飾的車帷。
1.伊斯蘭教徒的一種食物。用溫水和面,加鹽,制成餅狀,再用香油炸熟。
1.裝油的容器。特指用柴油機或汽油機驅動的機器上儲放燃料油的裝置。
1.外面涂桐油的舊式雨鞋。
1.借指魚﹑肉類食品。
1.一種油煎餅。
1.亦作"油韞"。
2.用桐油涂制的可以防水的長筒靴。
1.見"油煙"。
1.見"油煙墨"。
1.泛指烹調佐料。比喻另外添加的原來沒有的內容。
2.指瑣碎庸俗。
1.輕浮的樣子。
1.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1.涂油的帳幕。
1.飄浮,流動。
1.溫和恭謹。
一種簡易的印刷工具。由橡皮滾筒、框架、網、底座等組成。橡皮滾筒涂油墨后滾動在壓緊的經刻寫或打字的蠟紙上,即能在蠟紙底下的紙上印出圖文。
1.一種盛油的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
1.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
2.流動貌。常形容云﹑水。
3.和悅恭謹貌。
4.眾多貌;廣大貌。
5.悠然自得貌。 6.憂思貌。
1.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后詩文中因以"油云"指濃云。
1.油煎大餅。
1.磨墨時,墨汁在墨錠周圍形成的光亮的墨暈,謂之"油暈"。
1.見"油靴"。
1.形容輕狂的樣子。
1.見"油煠猢猻"。
1.即油炸果。
1.一種油炸的面點。有長條﹑圓圏等各種形狀。
1.即油炸果。相傳老百姓痛恨南宋奸臣秦檜,故有此稱。
1.即油炸果。
1.即油炸果。
1.榨油的器具。
1.用動物的毛或植物纖維制成的氈或厚紙坯浸透瀝青后所成的建筑材料。有韌性,不透水。亦名油毛氈。
1.油燈。
1.對鱔魚的戲謔稱呼。
1.謂油污狼藉。
1.方言。指油腔滑調的男孩子。
1.加工紙的一種。用較韌的原紙,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性油制成。具有耐折及防水性能。供制雨傘﹑糊窗戶或作各種防水﹑防濕包裝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