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廻”。亦作“逥”。
2.
掉轉;返回。
1.出自《楚辭·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2.出自《隴西行》窮谷是處,考盤是營;千金不回,百代傳名。
3.出自《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未及行至路傍,正見采桑而回。
4.出自《老殘游記》車子就放在驢子旁邊,人卻倒回走了數十步。
3.
旋轉;翻轉。
1.出自《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2.出自《詠舞詩》從風回綺袖,映日轉花鈿。
3.出自《大鵬賦》左回右旋,倏陰忽明。
4.出自《紅樓夢》盼纖腰之楚楚兮,風回雪舞。
4.
運轉;循環。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於紀,星回于天。
2.出自《贈劉琨》詩天地盈虛,寒暑周回。
5.
重復某種動作或重現某種現象。
1.出自《齊民要術·作酢法》回酒酢法:凡釀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后動未壓者,皆宜回作醋。
2.出自《小滄浪筆談》澗草回新綠,巖松發古春。
6.
環繞;圍繞。
1.出自《博物志》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十丈,周回六七里。
2.出自《龍池篇》靈沼縈回邸第前,浴日涵春寫曙天。
3.出自《金陵》詩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7.
曲折,迂回。
1.出自《野老》詩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2.出自《將至京》詩平原獨茫茫,道路回且長。
3.出自《小滄浪筆談》湖平鏡揩,城回帶曲,野氣沈村,林煙隱屋。
4.出自《送陶子之淮上》詩楊子東逥通白下,彭城北望枕黃流。
8.
迂回難行。
1.出自《淮南子·泛論》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回也。
9.
避讓;回避。
1.出自《晉書·熊遠傳》時尚書刁協用事,眾皆憚之。尚書郎盧??將入直,遇協於大司馬門外。協醉,使??避之,??不回。
2.出自《諫靈駕入京書》赴湯鑊而不回,至誅夷而無悔。
10.
改易;轉變。
1.出自《北史·骨儀傳》開皇初,為御史,處法平當,不為勢利所回。
2.出自《隋唐嘉話》梁公夫人至妒……夫人執心不回。
3.出自《郎潛紀聞》公退草疏,置之懷,閉閣自縊,冀以尸諫回天聽也。
11.
收回成命。
1.出自《詣蔣公》補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謬恩,以光清舉。
2.出自《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矜臣所乞,特回寵命。
3.出自《為韋相公讓官表》伏乞特回所授,以示至公之道,天下幸甚。
12.
謂把所得的封贈呈請改授他人。
1.出自《隋書·李敏傳》樂平公主之將薨也,遺言於煬帝曰:“妾無子息,唯有一女;不自憂死,但深憐之。今湯沐邑,乞回與敏。”帝從之。
2.出自《大唐新語·舉賢》﹝李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之榮貴,乃張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復之。”太宗即以弼為中郎。
13.
追述,回憶。
1.出自《北史·恩幸傳·王仲興》后與領軍于勁參機要,因自回馬圈侍疾及入金墉功,遂封上黨郡開國公。
14.
邪,邪惡。參見“迴邪”。
1.出自《新語·至德》心煩者,則刑罰縱橫而無所立;身勞者,則百端回邪而無所就。
15.
量詞。表示動作的次數。
1.出自《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詩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2.出自《對酒》詩陳留春色撩詩思,一日搜腸一百回。
3.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當此李洪義,遂側耳聽況兩逥三度。
4.出自《氣英布》今番且過,這回休再動干戈。
16.
副詞。相當于“再”、“又”、“復”。
1.出自《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須臾,捕賊官及捉事所由等,齊到凈能院內,問:“煞人道士何在?”凈能于房內報之:“在此,官人何必??(匆匆)……”官人回問,康太清啟言官人曰:“在氈底一人。”
2.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投三娘與洪義廝打》嬌聲重問:“我兒別后在和亡?”回告劉郎:“但對奴家聞早說。”
1.指莊周。
1.指莊周。
1.愚昧無知。
1.盲樂師的演奏。語本《詩.大雅.靈臺》"蒙瞍奏公。"
目不明的樣子淚眼蒙fc48!
1.愚昧,糊涂。
1.蝗蟲。
1.愚昧。
1.神志凝。
2.指睡眼蒙眬。
1.糊涂。
1.見"懵懂"。
1.梅子與鹽。調味品。語出《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孔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
1.衣物受潮所生的霉點。
北宋詩人。字圣俞,宣州宣城(古名宛陵,今屬安徽)人。歷任地方小官,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重視寫作技巧,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南宋劉克莊、陸游等均受其影響。有《宛陵先生集》。
(jeanmeslier,1664-1729)法國啟蒙思想家,空想共產主義者。曾任鄉村神父。認為物質是唯一的實在,意識是物質的產物。設想了一個人人勞動、財產公有的理想社會,并認為用教育即可實現這一理想。著作有《遺書》。
1.驛所的雅稱。
1.梅花。
1.梅花之疏影。
1.亦稱"梅大頭"。亦稱"梅頭"。
2.魚名。形狀像黃魚而小,頭大,尾柄細,腹﹑背和鰭都呈黃色。生活在近海中。肉可食。
每年春夏之交,中國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出現的長時期陰雨天氣。此時恰是梅子成熟時期,故名;又因氣候濕熱,衣物易霉,也稱霉雨”。由于在6-7月間,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逐漸增強,在此流域的上空與北方冷空氣匯合,常維持一準靜止鋒系,而造成大范圍的連續降雨甚至暴雨。
1.見"梅園新村"。
1.在江蘇省南京市。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駐南京的辦公地址。1956年辟為革命紀念館。
1.詞牌《朝中措》的別名。因宋韓渨《朝中措·梅月圓》詞有"香動梅梢圓月"句而得名。
1.謂以梅花簪首。
1.見"梅花紙帳"。
1.梅樹枝干制成的拐杖。元謝宗可有《梅杖》詩。
1.指漢梅福。梅福字子真,故稱。
1.梅子制成的調味汁液或飲料。
1.即白符芝。芝之一種。白符芝,似梅,大雪而花,季冬而實。故稱。
在廣東省東部、韓江西源梅江流域,鄰接福建省。1978年始設市。人口255萬(1993年)。向為廣東省東部地區重要城鎮。為著名僑鄉。名勝古跡有人境廬、千佛塔、靈光寺、鱷骨潭等。
1.用梅花瓣與白米﹑雪水煮成的粥。
1."梅花妝"的省稱。
1.梅樹的果實。味酸,立夏后成熟。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黃色,叫黃梅。
2.指梅樹。
1.詞牌《青玉案》的別名。因宋賀鑄《青玉案·橫塘路》詞中有"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句而得名。參閱《詞譜》卷二三。
1.見"梅諸"。
1.《易.咸》"九五﹐咸其脢。"又"六二﹐咸其腓。"咸﹐卦名﹐上兌下艮﹐象征夫婦結合﹐后因以"脢腓"比喻不可分離的關系。
1.放誕。
1.陜西省郿縣(今眉縣)和鄠縣(今戶縣)的并稱。亦指由這兩個縣的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流行于山西﹑甘肅一帶。
1.麻織腰帶。古代郿縣(今陜西省眉縣)所產,故稱。
1.東漢初平三年,董卓筑塢于郿,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號曰萬歲塢,世稱"郿塢"。塢中廣聚珍寶,積谷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終老。"后卓敗,塢毀(故址在今陜西省眉縣東北)。見《后漢書.董卓傳》◇因用以借指奸佞藏財享樂終老之所。
1.古時壇墠四周的矮墻。
1.媒婆。
1.傭工介紹人。
2.謀證,婚姻介紹人。
1.婚姻介紹人。
1.謂央媒定親。
1.媒婆。
1.謀合男女。
1.官名。掌管婚姻之事。
1.謀合,撮合。
1.酬謝媒人的布帛之類的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