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讒言的兒子。
1.墨汁。
2.猶墨跡。
3.指學問。
1.文人的別稱。
1.猶筆試。
戰國時墨子善于防守,因稱善于守的人為墨守◇指固執拘泥,不會變通墨守成規。
1.見"墨守成規"。
1.結在印鈕上的黑色絲帶。《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后漢書.蔡邕傳》"墨綬長吏﹐職典理人。"后因以"墨綬"作為縣官及其職權的象征。
1.黑色喪服。
1.墨汁。
2.寫字用的各種顏色的水。
3.比喻學問或讀書識字的能力。
1.用玻璃為主要材料制成的文具。一般上有兩個帶蓋的圓形小池,用來盛不同顏色的墨水。
1.復姓。
1.法帖。指名家法書的拓本或印本。
1.漢班固《答賓戲》"孔席不?,墨突不黔。"此謂墨翟東奔西走,每至一地,煙囪尚未熏黑,又到別處去了◇用其事為典。有時亦以"墨突不黔"形容事情繁忙,猶言席不暇暖。
1.見"墨突"。
1.古墨的一種。形圓如丸,故名。
1.造墨的官。
墨西哥境內的高原。面積666萬平方千米。北部海拔800~1000米,內有許多被低山圍繞的盆地;南部地勢較高,海拔達2000~2500米,多湖泊和山間谷地。富鉛、鋅、銻、汞、銀等礦藏。
1.洗毛筆時用以盛水的器具。
1.隨興而成的寫意畫。
1.潘谷精于制墨,醉飲郊外,跌死枯井中。世稱"墨仙"。見宋何薳《春渚紀聞.潘谷墨仙揣囊知墨》。
1.裝在墨斗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線繩。亦指用墨線打出來的直線。
2.用以量長度的線。線,也寫作"線"。
1.古代五刑之一。刺字于被刑者的面額上,染以黑色,作為處罰的標志。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選本。從流傳的八股文章中,選編成書,供應試者學習﹑摹仿。選文的來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選文中還有評點。明黎淳編選的《國朝試錄》﹑《明史.藝文志》所載《四書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選。
1.比喻書畫拙劣。
1.方言。即鸕鶿。
1.指筆硯文具。
1.古代美劍名。《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墨陽本地名,其地產劍,因以名劍。
1.黑衣。指喪服。
2.指僧服。
1.唐以后,科舉考試時令士子筆答經義,謂之"墨義"。
1.墨西哥銀元。又名鷹洋。
1.烏賊的俗稱。
1.黑色玉石。
1.牡丹的一種。花色深紫近黑。
2.指作畫時用墨筆在紙上暈染。
1.古代以五尺為一墨,二墨為一丈。
1.皇帝親筆書寫的詔旨。
1.墨家的門徒和學者。
2.受墨刑的人。
1.古稱上官給屬員的筆示。
1.猶墨敕。
1.亦作"墨豬"。
2.比喻筆畫豐肥而無骨力的書法。
3.墨畫的豬。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于唐吳道子。一說,始于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
1.亭名。在江西瑞昌西。宋元豐年間,蘇軾自黃州至筠州探視弟轍經此,題詩石上,以余墨灑竹,后人筑亭于山。參閱《嘉慶一統志.九江府一》。
1.謂臉部以墨化妝。
1.指藏書;書叢。
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收徒講學,成為儒家的反對派。主張兼愛”,即天下人應相愛互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思想上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墨子學說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著作編入《墨子》。
1.見"墨幪"。
1.眼睛有病。
1.深貌。
1.良劍鏌铘﹑干將的并稱。
1.見"鏌铘"。
1.即鏌铘。
1.見"鏌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