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火、電或蒸汽使身體暖和或者使東西變熟、變熱或干燥。
2.
動詞
襯托;陪襯;渲染。
1.
燃燒。
1.出自《詩·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2.
烤。人向火取暖,物向火使熟或干燥。參見“烘焙”。
1.出自《垂絲海棠盛開》詩風攬玉皇紅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2.出自《水滸傳》小人是牢城營差使人,被雪打濕了衣裳,借此火烘一烘,望乞方便。
3.出自《松子》這個餅是烘的,上面稀稀的有幾顆芝麻。
3.
襯托;渲染。
1.出自《春后微雪一宿而晴》詩朝暾不與同云便,烘作晴空萬縷霞。
2.出自《紅樓夢》那雪浪紙……拿了畫這個,又不托色,又難烘。
4.
映照。
1.出自《初冬雜詠》微風蹙水靴文浪,薄日烘云卵色天。
2.出自《堅瓠補集·獨宿吟》﹝胡仲彜﹞《獨宿吟》:“安眠到曉日烘窗,也算人生自有福。”
3.出自《人面桃花》云霞燦爛烘幽徑,村居寂寞送余春。
5.
(塵埃等)飛揚紛亂的樣子。
1.出自《浣溪沙》詞飲散黃昏人草草,醉容無語立門前。馬嘶塵烘一街煙。
6.
用同“哄”。眾人同時發聲。參見“烘堂”。
1.出自《唐國史補》御史故事:……凡上堂絕言笑,有不可忍,雜端大笑,則合座皆笑,謂之烘堂。烘堂不罰。
2.出自《歸田錄》間以滑稽嘲謔,形於風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絕倒,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7.
用同“哄”。勸說,勸慰。
1.出自《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眾人和烘孫押司去了。
1.顯達。
1.錐子的別名。
1.見"利途"。
1.亦作"利涂"。
2.取利之途徑。
1.見"利惹名牽"。
1.謂能言善辯。
英國第二大商港和重要工業中心。人口503萬(1983年)。輸出量居英國首位,主要有鋼鐵、化學制品、機器等。重要船舶修造中心。有英格蘭最大教堂。
1.即舞屣。頭小而尖的薄底鞋,綴珠,多有花紋。
1.銳利的兵器。
1.利欲之心。
2.和順之心。
1.經濟利益的來源。
1.指太陽。
1.猶養育。
2.指財利。
好處物質~ㄧ個人~服從集體~。
1.資本主義國家根據不平等條約侵略中國的手段之一。如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新恩施及各國,亦準英國一律均沾。"1844年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望廈條約》規定英美兩國有權享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所取得的一切特權,并且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沾,也寫作"沾"。
1.贏利;利潤。
1.指錐子銳利的尖端。
2.指尖芒。
用利益引誘威逼~。
1.對私利的欲望。
貪財圖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竅。
1.養育之利。
1.財利的來源。
1.見到別人遭受災禍反而高興。
1.利益恩澤。
1.和諧貞正。
1.善走。一說,與"利跂"同。出眾。
1.法帖名。即《臨江帖》。宋元佑間,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重摹刻于臨江戲魚堂,世稱《臨江帖》或《戲魚堂帖》。慶元中,四川總領權安節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稱《利州帖》。
英國的大學。1904年創建于利茲。設有文學、理學、工學、法學、醫學、教育、經濟及社會研究等學院。
1.指財用。
1.尖利的嘴。
1.古刑具。即木驢。
2.利息。
1.善于行走;善于奔走。
1.銳利的箭頭。
1.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謂磨好刀槍,喂飽戰馬,準備戰斗。
1.勵節。
1.砥礪節操。勵,通"礪"。
1.振奮精神,盡力設法治好國家。
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
1.勉勵。
1.大聲。
1.勸世,勉勵世人。
1.勉力輔佐。
1.披露心腸。
1.竭誠陳述。
1.竭盡誠心。
1.謂竭盡忠誠。
1.瀝膽披肝。
1.見"瀝膽隳肝"。
1.瀝膽披肝。
1.剖露肝膽。謂竭誠盡忠。